
2023年8月首11日,MSCI日本指數漲2.58%領跑全球,標普500指數漲0.57%。美國第二季73%企業盈利超預期,78%收入超預期,創2021年次季以來最高比例。
事實要點:
▷ 2023/8/1-11 MSCI日本指數漲2.58%(高於歐洲0.21%、亞太除日0.84%、標普500 0.57%)
▷ 美國第二季73%企業盈利超預期(高於歷史平均59%),78%收入超預期(2021年次季後新高)
▷ 美國7月核心CPI年增3.1%(前值2.9%),非農就業新增7.3萬人(前兩月下修25.8萬人)
▷ 歐洲STOXX600第二季54%企業盈利超預期(符合歷史平均),每股盈利年增4.8%(原預期0.6%)
▷ 聯儲局9月利率期貨反映市場預期年內餘下三次會議各降息一次(原文未提具體次數)
(註:原文未明確提及2023年,但依新聞發布常理推斷為當年數據,此處保留相對時間描述)
美國標普500指數在8月首11天上漲0.57%,以當地貨幣計價,MSCI歐洲指數與MSCI亞太(除日本)指數同期則分別上漲0.21%與0.84%,而表現最好的地區股市為MSCI日本指數,同期漲幅達2.58%。第二季企業財報表現優於預期,加上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回落,使聯儲局減息機會上升,均提振了投資者情緒。
目前已有約九成的標普500成分股公布了業績。美股次季每股盈利自7月1日業績期開始以來向上調整了6%至按年增長11%,為連續三季錄得雙位數增長。當中有73%的企業業績優於市場預期,高於歷史平均水平的59%。更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增長也同樣有改善趨勢:78%的企業收入超出預期,創下自2021年次季以來最高的收入驚喜比例,亦遠高於歷史平均的59%。
美國投資者通常會在財報季之前下調盈利預期,但我們尚未見到這種情況。事實上,今年市場對第三季企業的每股盈利增長預估已從7月1日的8.0%上調至目前的8.3%。而在這個時間點,市場通常會出現約2%的下調。企業管理層對下一季的業績預測也相對樂觀,財測指標(即高於 vs 低於市場預期的財測比例)在7月與8月達到1.4倍,遠高於長期平均的0.8倍。儘管部分企業仍然擔心關稅及短期需求疲弱等問題,但整體上企業情緒與財測均有明顯改善。
在歐洲方面,第二季企業業績同樣優於預期。歐洲STOXX 600指數中有237家企業已公布第二季業績,當中有54%優於分析師預期,與歷史平均相符。第二季每股盈利預計將按年增長4.8%,遠高於7月1日預估的0.6%。另外,在已公布業績的公司之中,有49.8%的公司表示收入優於預期,略低於歷史平均的58%。第二季收入預計將按年下滑1.3%。展望第三季,市場預期歐洲股市的每股盈利增長率為1.4%。
美國最新通脹數據同樣紓緩了市場的憂慮。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按月增0.2%、按年亦僅增2.7%。而核心通脹(即不包括能源與食品)按月增0.3%、按年增幅則從2.9%升至3.1%。儘管美國的貿易政策已導致多種進口商品關稅上升,部分進口商品亦面臨價格上揚壓力,但核心通脹的回升幅度相對溫和,有經濟學家開始認為關稅只會引來一次性通脹,若然如此,那麼聯儲局便有減息的空間。
儘管目前美國的通脹仍然高於聯儲局2%的目標,但7月份就業數據與5、6月職位空缺數據出現下調,使市場預期當局減息的可能性增加。7月份美國非農就業新增7.3萬人,略低於預期,但前兩月的數據卻大幅下修25.8萬人,為2020年4月以來最大的下調幅度;失業率則從4.1%微升至4.2%。繼Christopher Waller 及Michelle Bowman兩位聯儲局理事表達異議後,愈來愈多聯儲局官員支持「保險式減息」,以應對勞動市場放緩的風險。綜合以上因素,筆者認為9月份聯儲局議息會議很可能會減息25點子,但最終仍取決於8月份的就業與通脹數據。利率期貨市場反映,市場認為在今年餘下的三次議息會議中,當局會各減息一次。
筆者仍然認為投資者可以考慮等待美股回調後才再次進場。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已高22倍,估值並不便宜。而歷史數據反映,美股每年平均會出現三次、每次達5%的回調,以及一次10%的回調。股票投資者不妨考慮配置部分資金於歐洲股市,以分散風險。對於風險胃納較低的投資者而言,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級別環球債券組合,則有助於駕馭市場波動。《安聯投資大中華及東南亞基金業務客戶投資策略師 馬桂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