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回調促反思 高端製造創未來
03/11/2021
消費券效用似已減退,本地9月零售增幅遠遜預期。本港目下與內地和國際通關暫未有期,商戶扭盡六壬,始終難再大幅催谷個人消費。從內地和新加坡疫下復甦的經驗可見,港府要更好應對環球種種變數,定要加快再工業化步伐,反思如何提升「工業4.0」高端製造業的貢獻,創造發展更均衡的未來。
外貿助星復甦 港產貨品有限
統計處昨日公布,9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升7.3%,遠差過分析員的11.9%共識,連續第二項數據令市場失望。前天發布的第三季GDP按年增長5.4%,已低經濟師預測0.3個百分點,當中私人消費開支升7%,比次季放緩了0.2個百分點。
市民疫下未能外遊,紛紛留港消費。有地產代理指出,各大商場押注餐飲租戶,冀吸引更多人流和購買力,如時代廣場最近首度出租主要零售樓層舖位予兩家餐廳。
只是,兩項遜色數據反映,本港難以依靠港人「內循環」,支持經濟全面復甦。從旅遊、酒店到保險,撑起本地經濟大半邊天的服務業,每每需要人與人自由往還交流。當內地截至昨天凌晨再增54宗本土確診,雖然港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曾表示,明年2月或有望與內地全面通關,但似乎更多估計要待明年下半年丶甚至更後時間。
事實上,不論內地抑或新加坡,商品外貿皆是疫下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本港繼第二季錄20.5%出口貨品增幅,第三季亦再升14.3%,屬表現最好的一環,問題是多屬轉口,本土製造業只佔GDP約1%,遠遠不及新加坡的逾20%,帶來的經濟動力有限。
正如內地推崇「德國模式」,冀略為減少依賴服務業,力谷工業4.0高科技製造,港府今後聚焦創科,顯然也不能忽視當中實體產品的貢獻,河套區的生物醫藥發展尤甚。
新加坡表明力爭環球供應鏈重塑的機遇,去年經濟比香港少收縮0.7個百分點,今年第三季再憑半導體及藥品出口,交出6.5%的高增長,全年有望再超本港。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分析,當地電子、生物醫藥、石油化工等高增值製造業,創造大量工程、管理類優質職位,不易受疫情衝擊,令失業率一直低於4%,比本港曾抽高至7.2%理想。
經濟減速轉型 北都再工業化
據維港投資舵手周凱旋表示,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一直相信,本港定要「再工業化」,因為這是年輕人擴大發展機會的關鍵,合成生物科技也料將促成本世紀的「工業革命」。盡管要如她所言,利用一幢建築物大小的廠房,人工合成出牛奶或皮革來滿足全球三分一需求,似仍遙不可及,科技毋庸置疑可大削工業用地需求。
生產力局的得獎設計「貓頭鷹」智能生產綫,便曾協助保安產品製造商NiRoTech從內地和越南回流元朗。利用機械人砌出緊湊的U型車間布局,所需用地和人手皆減少了至少一半,產能卻提升1.5倍。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期,本港未來將呈「啞鈴式」南北發展,分別承載金融和創科兩大引擎,但從經濟結構來看,北部都會區顯然也要負責加快第二產業「回潮」,以至從頭培育出高增值的新範疇。
【你點睇?】俄朝領袖會談,金正恩表示願盡力助俄,並稱之為兄弟間義務。你認為朝俄緊密關係會促進半島和平,還是刺激南北對峙?►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