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指引助釋疑 平衡風險促接種
12/03/2021
面對社會及診所醫生圍繞疫苗不良反應的猶豫,衞生署最快今天將公布指引,清晰表列不適合打針的情況,終於看齊多國做法。長期病患及殘疾人士等在疫下入院及病殁的風險高於常人,當局須小心平衡斟酌染疫和潛在副作用的風險,惟求最終敲定的指引建議,可確保疫苗利大於弊,市民應打盡打。
長期病英先打 美爭論遺漏誰
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共同召集人孔繁毅透露,衞生署正諮詢醫療團體,數天內會向私家醫生發指引,列明哪些人不宜施打疫苗,包括自知或懷疑患冠心病、長期吸煙,而血壓長期達160/100以上、糖尿病HbA1C數值長期達10等,至少須延遲接種。
過去,官方疫苗網站的常見問題,只為蠶豆症患者、新冠肺炎康復者等極少數群組,寫了寥寥幾句簡短指引,昨天終於加了兩幅「一圖看清」,如建議嚴重慢性病人、有糖尿病家族史人士,先諮詢家庭醫生才打科興。
疫苗資訊多如繁星,發達地區的政府皆致力替民眾化繁為簡、解答疑難,冀提升接種率。澳洲有為體弱長者、懷孕哺乳婦女等訂立獨立指引,新加坡政府亦夥拍國立大學為曾移植器官人士製作詳盡建議,港府至此終覺今是昨非,更要急起直追做好指引。
本港各個專家委員會談論疫苗緊急應用時,每每強調打針利大於弊,亦鼓勵長期病患已受控者接種。在疫情嚴峻的西方國家,長期病患和殘疾人士更是優先接種群組,他們在英國只排在各個65歲以上群組之後,位列第6。
近日,美國亦就哪種身體問題應先打針爭論不絕,如一型糖尿病人明明更高風險,聯邦和州政府卻偏好替二型病人打針。統計數據顯示,當地糖尿病人整體因染疫入院的風險比常人高上6倍,當中10%會在1星期內病逝,佔了全國死亡人數的4成。
香港社會要慎防因果未明的疫苗異常事故,令高危人士以至私家醫生錯誤評估風險,最終應打無打,故指引必須小心制定。疫情已基本清零的新加坡,現時仍然優先替患血管病人士打針,那麼香港應否因3名有心血管病人接種疫苗之後數天後離世,煞停相關注射(專家研究後認為首兩宗與打疫苗沒有直接關係,另一宗研究中)?還是可考慮施打其他疫苗?
平情而論,各國既有指引皆無法涵蓋社會上所有人,加上新冠疫情和治療瞬息萬變,貼時更新指引將同樣重要。美國知名華裔醫生溫麟衍指出,隨着現有科研陸續公布結果,未來數個月很可能可以建議,哪個年齡層和哪些慢性病人最適合打哪種針。
按研究改指引 派專人解疑難
本港私家醫生月初開始幫忙施打科興疫苗時,竟連能否補貨等基本資訊都不清不楚,顯見衞生署有需要加強與醫護的溝通,不妨參考美國疾控中心設立諮詢機制,專人解答業界圍繞任何病人的接種疑難。
本地疫情早前日漸趨穩,詎料一個健身室群組,已導致昨天錄得近兩周新高的19宗社區確診。疫下高風險的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等,都要好好參考私家醫生意見和新接種指引,盡早決定能否打針,助身體及早產生免疫力自保。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