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投資促復甦 適當節流保儲備
30/01/2023
財政預算案下月公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預告,將由「相當寬鬆」的擴張性取態過渡至「中間偏鬆」。全城經濟當前依然疲弱,港府固然要及早撤銷不必要的限制,引領活水流入,但積極利用公帑招商引客、改善民生,也有利復甦增長,可視為投資未來。疫下3年突破常規救市後,庫房儲備仍處較健康狀態,今後只要適當節流,確實毋須一刀切取消既有紓困援助。
陳茂波在網誌指出,過去幾年經濟受疫情困擾,稅款及政府收費都減少,防疫及支援措施相關支出逾6,000億元,令2020/21年度出現歷來最高的2,000多億元財赤,本財年赤字預計也超過1,000億,財策取態要有調整。
不過,即使官方推算財政儲備將會回落至約8,000億元水平,實際上仍與2014/15年度水平相若;國際評級機構如惠譽早預料今年財赤會擴大,卻未有示警,反而視足夠12個月政府開支的緩衝,為更勝同級地區的強項。
儲備仍然健康 促消費抗通脹
正如經合組織(OECD)曾援引金融海嘯的經驗提醒,太早收回疫下支援,惟恐妨礙經濟靠穩,陳茂波也認同,當前市場信心比較薄弱,如大幅收緊開支,可能不利鞏固復甦勢頭。
港府於下財年幾可肯定毋須再動用逾千億「保就業」,也能省卻極耗資源的隔離檢疫、圍封強檢等,自可紓減財政壓力。本港近年斥資1,024億元派發消費券,從合理節流角度看,不少專業和政界聲音建議,可將人均金額削至3,000至5,000元,以在官方財政和民生通脹壓力之間,取個折衷平衡。
當然,以公帑鼓勵消費,始終只是塘水滾塘魚,本港是細小外向型經濟,仰賴暢通無阻的人流貨運,目前疫情既已靠穩,更要及早放寬內地客入境配額、檢測和簽注手續,且仿效澳門迅速向外宣傳,推出連串交通優惠、免費門票等吸引遊客,對刺激本地營商氣氛和消費信心,都是百利無害。
純粹減少開支,無助增加未來收入。當局今後要更主動前赴海外推銷新定位、新發展,才能搶回疫下流失的生意,如已轉戰新加坡、杜拜的會展客;亦惟有替創科等重點行業度身訂造稅務架構、房屋及教育津貼等,方可吸引海外龍頭企業和人才落戶,促成本港經濟升級轉型,長遠提高增長動能。
本港過去4年有3年衰退,但只要經濟重返升軌、再闖高峰,政府利得稅、印花稅等主要收入必將向好,21/22年度更曾受惠大型地皮售出,公帑進帳創新高。本財年多番流標後,當局申明,賣地時隨行就市,不會因財赤割價求售,但顯然仍可拆細地皮,或轉推其他區份,因應經濟走向更靈活爭取收入。
星頻繁增稅率 港須研擴稅基
當前經濟復甦動力疲弱,港府以加稅增加收入的空間有限,但在OECD牽頭為跨國企業稅率劃底綫、人口不斷老化等內外因素夾擊下,新加坡近年已拍板調升賭場入場稅、最高邊際個人所得稅、碳稅等,今年亦提升了消費和物業稅。如何引入新稅或調升稅率,才可既不損競爭力,又保持公共財政可持續,將是本港今後必須研究的課題。
【說說心理話】陳敏兒:人生有很多苦痛的經歷,但我不甘心去白受這些苦,要從中「獲利」,去學習,令苦變得有價值,再跟其他人分享►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