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施政揭弊端 跨局應對建機制
17/01/2023
申訴專員昨到立法會交代去年調查工作,反被質疑僅是「紙老虎」。無論申訴專員公署,抑或權責更大的審計署,以提高政府效率為念、挑出新舊弊端後,委實未必有力確保改進。現屆政府針對市容清潔的長期弊病,透過副司長級官員的監督協調,才稍見成效,有必要再擴大成果,建立機制。同時借鑑管治質素廣受讚許的新加坡,建立恒常機制和文化,避免再有權責不清的「卸膊」問題。
申訴署本財年首8個月,共接獲6,570宗查詢及3,860宗投訴,完成處理3,765宗投訴;截至去年11月,已完成並公布5項主動調查,另正跟進其他12項。
多名議員關注,個別問題如樓宇滲水,公署2008年及18年已主動調查,卻一直未能解決,促請署方追蹤政府部門,保證對方執行相關建議。
兩署各有限制 無法勒令改進
申訴署表明致力令公共行政問責開明、服務優良,惟署方作為法定機構,一大限制是職權僅涵蓋前綫部門,如近月介入調查廢車隨處棄置,分別指摘運輸署和地政總署,卻未再提升至司局之間的潛在協調問題。
至於審計署,署長屬政府主要官員,按例可審核任何決策局、專責機構等,兼有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協力監督,以確保對方履行職務時,省用公帑、有效率和效益。只是,該署縱能要求任何公職人員解釋或提交資料,卻亦與申訴署一樣,未獲法定權力勒令執行建議,變相令雙方均曾炮轟的病木塌樹問題,依然是長期痛點。
倘若兩署和議員等全職監察者,已明確辨識民生積弊,港府卻一直未有跟進、改善背後的拖拉和塞責,大概比起管治班子內部「紅隊」,一時沒法堵塞政策漏洞於未然,更加說不過去。
新加坡政府管治效率在國際名列前茅,每每更勝本港,總理以下3名最高級官員的協調角色居功甚偉。現屆港府以副司長卓永興,主責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多少有星洲由國務資政尚達曼兼任社會政策統籌部長的影子。
建立積極文化 主動合作解難
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推行半年來,各區成效不俗,阻街罰款尚未倍增,近期僅加強執行既有罰則,北角、荃灣等區份的社媒群組已不乏讚美,街道較往昔暢順。
雖然食環署和警務處隸屬不同決策局,防止霸佔路面始終是較清晰、易執法的問題。更大挑戰是,如何建立健全機制和文化,即使沒有最高層級官員,或申訴署、議員和傳媒等第三方的介入,前綫部門也可主動尋求跨局合作,如解決至少牽涉文化體育和旅遊局,與勞工及福利局的救生員長期短缺。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從民生弊端,到經濟發展,政府幾乎無一避免要跨部門、界別以至地域合作,才能妥善處理。各政策局去年底紛紛制定藍圖願景,像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要真正推動新能源汽車,而不流於政治口號,就必須與剛在政府工作報告,矢言要實現突破、領先的廣東省政府,好好理順跨境合作和競爭關係。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