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通關振經濟 規劃人力防短缺
10/01/2023
本港與海外和內地通關後,頻傳喜訊。勞福局局長孫玉菡透露,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反應更勝預期,正好顯示疫下延攬和保留人才的個別阻力,正迅速消退。不過,要充分把握短中期經濟反彈復常,以及長遠升級轉型的種種機遇,必須做好全盤人力規劃,不僅需要積極招攬專門人才,也要克服勞動力錯配和短缺問題。
招才引資俱佳 經濟增長回暖
剛完成新加坡外訪的孫玉菡表示,高才通推出首10天,即有近3,800份申請,6成已獲批,日均逾200人,希望可羅致到國家「十四五規劃」本港8大中心定位的人才,特別是創科方面。
港府去年入境寬限步伐落後全球,不少專業人士要獲得大幅加薪、以至辛勞津貼才肯留下。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早前公布2022年環球人才排名,本港也下跌3位至14,被新加坡趕過,去年「吸引力」(Appeal)得分續減,紓緩人才外流和推動赴港方面被指雙雙遇阻。
然而,本港恢復內外免檢通關後,正呈現快速改善之勢。高才通反應熱烈外,獵頭公司任仕達(Randstad)表示,疫下臨時遷出的銀行家正踴躍回港,特別是專注中國生意的私人銀行家。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指出,不少龍頭創科企業,以及高技術初創均積極與政府聯繫,考慮在港設立國際總部,或擴大業務規模,還有不少正部署前來上市。這不僅有利經濟長遠轉型,也可即時為金融、法律和地產等行業帶來生意。彭博社統計反映,經濟師漸趨看好本港今年增長,最新預測中位數升至3.3%,有望2008年來首度超越料升2%的新加坡。
不過,要收復疫下失地,盡顯本港增長潛能,社會不單要引入、填補或培養人才清單上,資產管理合規、金融科技和創意演藝等跨專業精英,推動各行業前綫基層勞動力供求重拾平衡,同樣逼在眉睫。
旅業重啟復常 牽動各行各業
本地四大行業之中,旅遊業尤受疫情摧殘,前年只貢獻GDP的0.1%,僅剩約2名萬從業員,不足正常的1成。今後要接待回流的遊客,旅行代理、住宿服務和過境客運等皆要重聘大量人力,難免連鎖打亂其他行業運營。有專綫小巴商投訴,通關後旗下大批司機轉回物流及旅遊業,連同回鄉探親者,已流失兩三成人手。
特首於施政報告指出,本港會從每10年推算人力資源,縮減至只隔5年,但今年中展開的新一輪評估,明年第三季方會有主要分析結果,仍有緩不濟急之虞。尤其是近年英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地不斷降低年輕港人移居門檻,已令全城流失至少14萬勞動人口,港府必需時刻與不同業界保持溝通,嘗試紓解任何短缺。
孫玉菡今次出訪新加坡,不忘呼籲當地港人考慮回流發展,固然可取,惟當局亦要更積極挽留仍在打拼的年輕人,如參考星洲主動夥拍商界提供在職、網上培訓,更善用持續進修基金,令人有機會半途轉跑道,開拓更光輝前程,也要審慎評估,倘若無從輕易堵塞眼前缺口,引入外勞又會有何影響。
【你點睇?】本港辦沙特超級盃獲國際關注,當局擬優化M品牌資助並聚焦國際賽,你認為本港應否繼續投入爭取國際體育盛事?►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