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塌樹究根柢 改善生境增監察
02/11/2022
颱風尼格尚未正式襲港,旺角昨已有古樹連根拔起。本港每年塌樹數以千計,9月有校巴遭劏開後,政府勒令緊急檢查全城鳳凰木,惟最新榕樹翻側事故反映,問題底因是生境差劣,當局不能再頭痛醫頭,更要根除權責不清、互相推卸的積弊,高層次統合好監管,妥善應對愈益極端天氣所加劇的安全威脅。
細泥穴種大樹 鳳凰木非孤例
港府一直採用「綜合管理方式」,部門使用或管理某幅官地,同時負責護養所植樹木。撇除樹量多得沒法統計的地政總署,只看其他8大核心部門,僅僅負責路旁園境地點的康文署,就要處理約55萬棵。
何文田巴富街9月有10米高鳳凰木突然連根倒下,幾乎奪去路旁保姆車司機性命,康文署隨後發現同街再有3棵樹須移除,各部門料於本月完成覆檢約4,000棵鳳凰木。
鳳凰木本身固然易受真菌感染,但從旺角聯運街傾倒的老榕樹可見,其樹冠碩大,根柢卻細弱,樹形猶如英文字母「T」,在在反映市區路邊樹穴極端狹小的通病。
教育大學講座教授詹志勇曾批評,只在出事後才在問題末端加密檢驗樹木,而不往上查究修正一直以來種樹的錯誤,解決小洞種大樹,或者少泥、劣土和欠養份等生境流弊,不能對症下藥。
至於大埔梧桐寨村民連月投訴青果榕枯萎不果,村代表上周自行修樹時喪命的悲劇,則反映政出多門、塞責低效的另一弊端。
與一度「四不管」的廢棄電單車問題相比,枯木病樹可謂不遑多讓,市民普遍不知向誰求助。盡管涉事村民過去半年至少3度致電1823熱綫求助,負責未撥用或批租官地樹木的地政總署,據指近至10月初仍在回覆要確認樹木養護責任。
部門分工不清 捱批多時未改
該署署長前天親身致歉,但同時歸咎承辦商漠視多番催促,命案發生後始遞交風險報告。事實上,審計署8年前已發報告批評,各部門對管理責任誰屬有爭議。雖然發展局2010年成立樹木辦,擔起權威統籌角色,惟申訴專員去年仍發現,政府內部有大量爭議個案,積累了逾2,000宗投訴,8成延誤90日或以上。
統領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的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顯然不能只著力清潔衞生,也要梳理樹木管理分工和資源問題。據統計,核心部門相關人員平均要管理約3,000棵樹,園林樹藝業代表形容擔子極大,即使有外判商協助,檢查時難免有疏漏。除了康文署器材較充裕,其餘部門合計僅得10多台專屬儀器,去檢查樹木結構,探測腐爛和樹洞,亦或需要司長層面爭取資源。
2018年「山竹」襲港後,全城有超過6萬宗塌樹報告,颱風多少是大自然每年汰弱留強的過程,但只要港府在城市規劃,多建土壤走廊、擴大樹穴,選用合適品種,大街小巷弱不禁風的樹定必銳減。
隨著環球暖化令海水升溫,本港颱風愈見頻繁,樹木挑戰亦日增。風雨季來臨前的例行檢查以外,當局同應認真考慮專家建議,加密巡查至每3個月一次遏止風險,並盡快整合現行法例成樹木法,全盤提升植樹質素和管理。
【你點睇?】本港辦沙特超級盃獲國際關注,當局擬優化M品牌資助並聚焦國際賽,你認為本港應否繼續投入爭取國際體育盛事?►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