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過疫情迎放榜 「四業」解難助上流
21/07/2022
中學文憑試(DSE)昨日放榜,考生高中生涯絕大部分時間飽受疫情困擾,市民喜見他們成績毫不遜色,更有「狀元」得到啟發,決意成為醫生,貢獻社會。今年DSE日校生創新低,8家資助大學幾可吸納所有符合學士門檻者,但試後接續安排,才是新一任政府在青年事務的首個重大考驗,必須致力解決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全部「四業」的困難,創造更多上流機會。
狀元多想從醫 解公院人手荒
社會近年少子化,適齡學生減少,今年DSE不足4.2萬日校考生,為公開試轉制11屆以來最少,但當中約1.7萬人符合升讀學士門檻,8人為7科5**狀元,皆與去年不相伯仲。
本港從2020年初起爆疫,至今已兩年半,學生失卻正常校園生活,迫着在家上網課,不止一名狀元憶述,因英文科臨時取消口試措手不及,更有人試前染疫抱恙達1星期,在在顯示這屆考生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公營醫療體系疫下左支右絀,卻有6名狀元無懼挑戰,準備留港從醫,甚至矢言要出一分力紓解公院人手不足。對於引入外地醫生、增加醫學院名額可否解決行業困難,各準醫科生已滿有看法,相信他們應能輕鬆拆解入學試圍繞爭議醫療事故和政策的考題。
雖然外界關注兩大醫學院收生瑜亮之爭,中大的陳家亮院長早前卻撰文,反對以巨額獎學金作招徠,提醒有志者行醫道路荊棘滿途,追求個人理想外,也要撫心自問能否一生把病人福祉置於首位。
今年聯招8大的教資會(UGC)學士學額有1.3萬個,僅約每1.3人爭1個位,考生應較易考入心儀學科,但青少年也可拓闊選擇,因應人口老化,考慮大專院校醫療學科,又或趁港元強勢,負笈海外,擴展視野。
大灣區發展規劃當下如火如荼,也出現港深同城化的呼聲,港府正一連4天舉辦博覽會,冀介紹灣區在四業中學業、就業和創業所帶來的機遇。內地改革開放後,不少港人是拿本地工資北上工作,港府前年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思路相若,正確保以千計職場新鮮人至少每月可賺1.8萬元。
增薪金穩樓價 協助青年置業
不過,即使內地薪金近年飛升,如中大(深圳)去年畢業生平均年薪再增加了7.68%,至16.26萬元人民幣(約18.9萬港元),但比起本地8大同期的26.6萬港元,依然有差距,專業工種尤甚,始終是考慮北上時需要突破的心理關口。
生於斯,長於斯,大多數年輕人的首選皆會是留港貢獻。然而,不少研究已顯示,各地在金融海嘯出身社會的一代,收入一直未及長輩同期,本地應屆大學畢業生、不準備再升學的DSE考生,也有可能面對相類挑戰。
特首李家超和民青局局長麥美娟多番強調政府十分重視青年發展,冀協助他們向上流動,並將於年底公布《青年發展藍圖》。四業之中,置業是本港最老大難的問題,由青年奮鬥至中年仍未上車者,當前所在多有。港府今後既要促進經濟多元發展,為青年創建高薪職位,也要致力覓地建屋,令樓價不再猛升,顯然不易交出滿分的答案。
【說說心理話】陳敏兒:人生有很多苦痛的經歷,但我不甘心去白受這些苦,要從中「獲利」,去學習,令苦變得有價值,再跟其他人分享►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