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成敗在信任 妥善藍圖釋疑慮
08/02/2022
本港第5波疫情繼續破頂,新確診近乎倍增至614宗,部分市民新春期間輕視警告、群聚及跨家庭團年的後果顯現。環球研究顯示,社會對政府信任與抗疫成效,息息相關,港府今起推行大規模居家檢疫,且勢再收緊社交距離之餘,必須同時交出全盤而周密的動態清零藍圖,配合專家意見妥善執行,才能取信於愈見抗疫疲勞的普羅大眾,爭取各界別全力配合。
據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昨日初步確診已約600例,估計今天新症或再升到700至800例,中大助理教授郭健安更估計,農曆新年前後公眾有較多社交接觸,單日確診可高見1,000宗。
根據權威醫學期刊《刺針》新刊登的研究,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首21個月的抗疫經驗顯示,比起一個地方屬民主或專制、貧或富,公眾對於其政府及其他人愈信任,感染和死亡數字就愈低,倘若環球對官方的信心媲美丹麥,則染疫數目料可減13%。
雖然上述研究指出,北歐和東亞社會整體較信任政府,但本港1月上旬起大幅收緊防疫後,新症依然攀升,專家固然能點出全港正經歷新春後遺,惟港人的抗疫心卻不免動搖。
收緊後未遏疫 動搖港人信念
Omicron侵襲下,港府所推的圍堵、檢測、檢疫政策,均遠比過去嚴格,當局想市民繼續配合,更須有清晰藍圖闡釋新策如何有助一步步達到至關重要的動態清零,執行上又怎樣真正面面俱全,如昨天建議自我檢測初陽人士自行坐的士前赴急症室,乍聽已覺得有風險隱患。
葵涌邨早前集中圍封多天,居民生活上尚且捉襟見肘,今天起全港的次密切密觸者開始在各自的居所隔離,當局絕不能只隔空呼籲網店、物流商或親友配合,必須主動確保物資充足,且有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熱綫電話。
雖然醫學界對逸葵樓居民離家輪候檢測期間,曾否交叉感染莫衷一是,惟當荃灣流動檢測站近日可藉派籌機和二維碼輕鬆分散人龍,令人質疑當局為何遲遲未能順應港府專家顧問許樹昌等不時獻計,解決群聚採樣風險。
保專家公信力 利公眾遵防疫
同為港府專家顧問的袁國勇最初提出,外科口罩再加配布口罩時,即時遭網絡訕笑,支持宰殺倉鼠後,更接獲咒詛和死亡恐嚇,當局確有必要為一眾服務公眾利益的專家遮風擋雨;當學者和醫生的科學建議未能貼近民情,則須向公眾小心解說利害。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剖析過去數十年不同疫情後指出,要是公眾對科學界存疑,以為對方存有私心或偏見,就不太會配合健康政策,兒童疫苗接種率亦會較低,必須特別警惕。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坦承,當前疫情形勢並不樂觀,但申明當局仍有信心和能力控疫,最重要市民積極配合,今後大幅減少外出,有需要時戴兩個口罩加強防護,以助截斷社區眾多傳播鏈。
若要重新鞏固市民的信心,當局定必要更認真研究和以照顧到市民困難丶合情合理地,根據一眾權威專家的防疫科學原則,及早行動補漏,官、醫、民合力履行動態清零藍圖。
樂本健 x etnet健康網購 | 憑獨家優惠碼【ETN2508】,購物滿$500即送免費禮品►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