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費減廢要奏效 教育回收環扣環
27/08/2021
垃圾徵費經過16年討論諮詢,立法會昨日終於三讀通過條例草案。港府減廢往績欠佳,政策步伐遠遜近鄰,近年人均垃圾棄置量不跌反升,當局應趁18個月「準備期」,竭力教育和鼓勵市民回收減廢,也要加快興建硬件設施,並積極研究推行生產者責任制,環環緊扣地減少堆填區重擔。
廢物不減反增 堆填區超負苛
按照廢物徵費條例,市民購買專用圾垃袋每公升成本為0.11元,丟棄大件垃圾則劃一收11元。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出,政府會按部就班實行政策,將設18個月適應期,會了解經濟復甦,並徵詢立法會環境委員,再公布法例生效日期。
本港前年人均每日丟棄達1.47公斤垃圾,據環保署2月公布的《資源循環藍圖2035》,政府的中期目標是逐步減少40%至45%棄置量,推高回收率至55%,發展足夠轉廢為能的設施,長遠擺脫依賴堆填區。
不過,當局2013年公布上一份藍圖時,亦曾承諾減廢近4成,但目前卻比當年的1.33公斤人均廢物還要多。新冠疫情造成大量外賣、網購廢料,3個已過原定服務年期的堆填區,勢必更加爆滿。
事實上,首爾1995年已實行都市固體廢物按量收費,台北2000年推行減垃圾、增回收,皆是立竿見影,港府更要把握未來18個月追落後,逐步減少街上垃圾桶、追究隨處亂丟家居垃圾等,探討須否參考外國引入檢舉制度或程式,教育市民盡快接受污者自付原則,積極回收減省自身成本,且仔細清潔和分類,增加回收價值。
全港前年堆填約11,057噸廢物,廚餘佔最多的3,533噸,其回收率只有約3.6%。首爾1995年時僅能回收2%廚餘,但2005年起禁止堆填食物,加上按重徵費處理,現時回收率高達95%。
韓收費逾廿載 首爾禁堆廚餘
本港小蠔灣廚餘處理中心每日名義處理量200噸,本已杯水車薪,但署方還未能物盡其用,近月實收100多噸。當局既要協助商戶及居民添置減臭廚餘機,減少回收阻力,也要加快沙嶺和大埔等有機資源回收設施投產。
隨著近年出口回收物資愈見困難,屯門環保園現代化紙漿生產等硬件配套,也愈見迫切,否則港府補貼回收的紙張、膠樽,可能最終會送往堆填。多年來,市民或親睹或聽聞,承辦商會丟掉公私營三色回收桶的物料,環團認為當局亟需改善系統,增加公眾信心。
圾垃徵費環球成效顯著,港府要確保措施2023年能如期推出,免受既得利益者阻撓,也要防止有缺德者在新政下亂拋垃圾,惹來民情反彈,但源頭減廢顯然才是真正治本對策。除了餐飲食肆分階段停止提供各式即棄膠餐具一類新策,當局要更積極擴大生產者責任制來配合,只要當商企也需分擔社會整體的減廢成本,商品未來相信會更易回收,無必要包裝亦勢必大幅減少。
樂本健 x etnet健康網購 | 憑獨家優惠碼【ETN2508】,購物滿$500即送免費禮品►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