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內容由人工智能根據現有市場數據及新聞來源生成,僅供參考。其內容不代表《經濟通》之觀點或立場,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鑒於AI生成資訊可能存在錯誤、遺漏或偏差,用戶應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或諮詢專業意見後再作出投資決定。《經濟通》對因依賴本內容而導致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莫基爾、阿吉翁及霍伊特,表彰其釐清「技術創新-持續增長」條件,研究顯示市場集中度適度(如3-5家企業)最利創新。
事實要點:
▷ 莫基爾獲50%獎金(闡釋科學知識與應用需互促)
▷ 阿吉翁、霍伊特各獲25%(建構創造性破壞宏觀模型)
▷ 市場集中度適度(3-5家)創新最快(如半導體業)
▷ 莫基爾理論解釋工業革命在英國成因(工匠與議會制度)
▷ 阿吉翁模型揭示生產、研發、金融市場相互關聯
【FOCUS】增長、增長,人類社會夢寐以求的進步「引擎」,密碼到底何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繼去年聚焦「制度-繁榮」底層機制後,今年再揭盅最新三位得主,表彰其釐清「技術創新-持續增長」的因果/條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兩位的研究顯示,過高或過低的市場集中度,都不利創新,間接背書中國「反內捲」。
*聚焦「創新-增長」內在條件*
諾貝爾之壓軸獎項--經濟學獎周一深夜揭盅,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莫基爾(Joel Mokyr),因識別「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所需條件」,獲得一半獎金;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教授阿吉翁(Philippe Aghion)、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霍伊特(Peter Howitt),因「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理論,各獲得四分一獎金。
早在1942年,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即提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是資本主義的本質」;1988年,鄧小平亦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皆指向創新、科技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何解瑞典皇家科學院要褒獎「創新驅動增長」這一老生常談之調?
*實際應用、擁抱變革缺一不可*
莫基爾的理論貢獻在於清晰闡釋了「持續經濟增長」的深層機制,一是「科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相互促進,二是社會對變革持開放態度。
對於其一,他解釋,了解某物「有效」的「程序性知識」,以及了解某物「為何有效」的「命題性知識」,必須彼此反饋,才能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商品和服務。對於其二,由於技術變革不僅創造贏家,也創造輸家,因此需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阻礙。
換言之,他的理論解釋了,「為何14至17世紀數百年間,重要創新(例如印刷機、牛頓三大定律)並未帶來顯著增長」、「為何工業革命出現在英國」。以英國為例,熟練工匠(設計理念轉化為實際商品)、議會制度(利益團體達成妥協)等,正是工業革命後經濟突飛猛進的原因。
*市場集中度過高過低均損創新*
至於阿吉翁和霍伊特的貢獻,在於為「創造性破壞」構建宏觀經濟模型,揭示了公司、職位不斷消失和被取代的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正正是導致持續增長的核心。模型並展示了,生產、研發、金融市場、家庭儲蓄之間存在相互關聯,市場競爭程度和創新激勵之間存在複雜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理論顯示,當市場集中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創新;只有當市場集中度適度,才能激勵企業通過創新以擺脫對手,同時確保足夠利潤再投入研發,以實現創新最大化。例如,擁有3至5家主要參與者的行業(如半導體),通常比壟斷或碎片化市場創新更快。
以此反觀中國的「反內捲」,就是要避免過度分散的行業無序競爭,無數小企業以捲價格換取市場份額,最終拖累利潤率和創新。正如經濟學獎委員會所言,經濟增長並非理所當然,惟有維護「創造性破壞」背後的機制,才不會再次陷入停滯。
【助眠救星】加拿大銷售No.1 | 維柏健[快睡寶]限時2件75折。即上 healthsmart.com.hk (優惠期至23/10/2025)►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