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由人工智能根據現有市場數據及新聞來源生成,僅供參考。其內容不代表《經濟通》之觀點或立場,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鑒於AI生成資訊可能存在錯誤、遺漏或偏差,用戶應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或諮詢專業意見後再作出投資決定。《經濟通》對因依賴本內容而導致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2025年10月16日,蔚來股價下跌12%至47.64港元,因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指控其透過關聯公司蔚能虛增收入,爭議涉及2020年第四季收入從28.5億人民幣增至66.4億人民幣的會計確認方式。
事實要點:
▷ 股價跌12%至47.64港元,成交6.19億港元
▷ GIC指控蔚能銷售使2020年Q4收入增133%(28.5億→66.4億人民幣)
▷ 訴訟指蔚來未按ASC606逐步確認收入,涉未合併關聯方規避成本
▷ 2022年灰熊報告質疑蔚能誇大收入,相關訴訟暫緩待美集體案結果
▷ GIC帳面損失或超十億美元(股價自2021年高點62美元跌至不足10美元)
蔚來(09866)現價跌12%,報47.64元,該股成交約1232萬股,涉資6.19億元。
據財新網報導,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已對蔚來及其高管提起訴訟,將蔚來、CEO李斌以及前CFO奉瑋列為被告。GIC指控蔚來通過與寧德時代等合作夥伴共同成立的武漢蔚能電池資產有限公司(蔚能)虛增收入。
報道指,根據BaaS模式,用戶購買不含電池的車輛,轉而向蔚能租賃電池。蔚來在向蔚能銷售電池時一次性確認全部收入,而GIC認為,根據美國會計準則(ASC 606),此類收入應隨著使用者按月支付租金逐步確認。若按此調整,蔚來2020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翻倍(從28.5億元人民幣增至66.4億元人民幣)的財務表現將被大幅削弱。
爭議核心在於電池控制權轉移的認定。蔚來稱電池控制權在售予蔚能時已轉移,其「履約義務」已完成,一次性確認收入合理。但GIC認為,蔚能的業務完全依賴蔚來,且蔚來通過未合併關聯方規避折舊成本,屬於「財務優化」操作。
*早於2022年沽空機構灰熊曾指控蔚能誇大收入*
此案已被法院暫緩審理,以待先前美國投資人集體訴訟案的結果。該集體訴訟指控蔚來在2018年IPO時隱瞞對江淮汽車的依賴及上海自建工廠計劃終止的事實,案件自2019年立案以來已持續6年,目前仍處於暫緩狀態。
報道分析認為,此次訴訟的導火線可追溯至2022年6月美國做空機構灰熊發表的報告,該報告首次質疑蔚來透過蔚能誇大收入和利潤。儘管蔚來當時否認指控並啟動內部調查,但GIC作為長期投資者,在蔚來股價從2021年高點62美元跌至2025年不足10美元,雖然近期蔚來股價有所回升,但GIC帳面損失或可能超過十億美元。
現時,恒生指數報25707,跌202點或跌0.8%,主板成交超過1759億元。國企指數報9192,跌58點或跌0.6%。恒生科技指數報5950,跌125點或跌2.1%。(nw、hc)
《經濟通通訊社16日專訊》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