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外援僅濟急 對症下藥除病根
10/03/2023
施政報告去年預告,引入非本地培訓牙醫及護士,立法會今起展開討論。本港醫護愈趨短缺,社會漸有共識,優質外援對紓解燃眉之急,不可或缺,但不同專業各有問題,像當前公私牙醫服務嚴重失衡,對牙科生加設實習和工作要求,未必可惠及大眾。公營醫療體系工作艱辛,當局倘無法對症下藥,尋找外援將事倍功半,也難更善用一手培訓的人才,根除長遠壓力。
護士環球渴市 富國積極外求
除了容許外地牙醫及護士透過有限度註冊、特別註冊來港執業,醫衞局初步建議,本地牙科畢業生要實習1年後,才能正式註冊,睇齊醫生;又會要求本地培訓的非專科牙醫在指定機構服務一定年期,暫擬兩年,仍在諮詢業界。
按照以2017年為基準的上次醫療人力推算,護士屬各專業中最缺人,2040年會突破5,000大關,牙醫卻會由一直欠百餘人,最終重返平衡。不過,醫管局及衞生署近年相關流失率高見雙位數,新推算號稱更反映前綫意見和實況,短缺料只會更嚴峻。
社會過去對引入醫護的最大顧慮是難以溝通,護士與病人的互動接觸,遠超醫患,質素自然要好好把關。台灣近年有所謂「波波牙醫」的講法,不少台生赴波蘭、西班牙等門檻較低的國家習醫後回流,水平便受質疑。
然而,港府前年起陸續放寬75間一流醫學院畢業生前來執業,暫僅聘得十餘人,紓困成效有限。美加英澳等每個發達國家當前所缺護士動輒數以萬計,不時以免試執業、居留權等作招徠,本港若只放眼吸納精英,惟恐無法搶夠人。
公營醫護擔子繁重,曾有牙醫因過勞再無法執業,衞生署糾纏了廿載上訴至終審法院,最終才肯賠償,連退休法官烈顯倫也撰文批評涼薄。如此工作環境、氣氛要是持續下去,不僅對外招才難,要挽留內部有離心者也難。
改進環境留才 寬限善用人手
本地疫下曾見通宵冒雨輪候牙科門診,背後其實更反映公營服務的匱乏。公營體系只僱用了全港約四分一牙醫,約40間政府診所僅11間有免費街症,其餘多服務公務員和家屬。
有牙科生形容,強制服務公營體系,可幫助的市民其實有限,業界和議員每每主張,增派專項醫療券轉介至私營,即可紓減問題。
預防勝於治療,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着眼推動前綫家庭醫生,以減輕公院專科醫生的擔子。同一道理,新成立的牙科護理服務發展工作小組推行檢討時,也要根本改善市民口腔健康,如考慮將學童牙科保健,擴至幼稚園及中學。
有別醫科和牙科生,培育護士和物理治療師等相對容易,港府應積極回應跨界別人力督導委員會的建議,更善用自資界別提供培訓,提供資金設備支援。
出身於自資院校的登記護士,多會進修為註冊護士,以求升職加薪,但當前老齡海嘯勢不可擋,醫療需要有增無減,當局除在護士實習場地上拆牆鬆綁,也應研究容許登記護士單獨執行個別醫療職務,或讓資深護士分輕醫生或藥劑師重擔。仿效外國,批准牙齒衞生員獨立做洗牙、牙齒拋光等非入侵工作,當前呼聲也漸響。
【你點睇?】美國聯邦政府再停擺或令關鍵經濟數據無法按時發布,你認為會否對股市造成負面影響?►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