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徵關稅僅自利 華穩外貿看全球
05/05/2022
美國對華懲罰性關稅7月起屆滿,預視兩國貿易戰將踏入新階段。美國國會改選在即,民望不振的總統拜登在撤稅與否陷入「兩難」,既要遏制破頂通脹,又要避免對華示弱,最終可能對徵稅名單有加有減,靠巧言包裝蒙混過去。中方立場貫徹如一,促請完全取消關稅,但刻下國內生產深受疫情衝擊,如何穩住環球外貿,才是保增長真正關鍵所在。
美撤稅看選票 內部矛盾不絕
拜登去年就任總統後,摒棄前任特朗普在環保、伊朗等不少立場,但延續了敵視中國的政策。其貿易代表處周二公布,正按時檢視前朝對華共約3,500億美元貨品的進口關稅名單,諮詢業界意見。
美國11月將舉行中期選舉,包括改選眾議院,兩院俱沒甚優勢的民主黨,難以承擔半分差池。據美國廣播公司民調顯示,拜登民望淨值現為負10個百分點,他在94%受訪者「不滿」、「憂慮」的通脹範疇,淨得分更是負40點。
當地通脹現處逾40年最高的8.5%,連聯儲局都準備加快加息,但拜登內閣在明在暗,就撤銷對華關稅各執一詞。以財政部部長耶倫為首的一派認為,減免關稅有利遏抑通脹,應竭盡可行方法。
據無黨派智庫Peterson Institute研究,廢關稅可緩減物價升幅多達1.3個百分點,惟以貿易代表戴琪為首的一幫,質疑估算誇大。而俄烏衝突造成的能源、糧食價格飛升,勞動短缺造成的工資上漲,減免對華關稅無助紓減。對她們來說,不應為短期遏抑通脹,放棄更改中方經貿政策、將供應鏈移近本土的中長期目標。
美國參眾兩院正跨黨派敲定增加對華競爭力的最後法案,拜登撤稅容易招來向北京示弱的炮火。奧巴馬時代貿策要員岳雄飛分析,想面面俱圓,可以維持關稅框架應對鷹派,但把民生產品稅率降至遠低於前朝的1%,涉技術轉移、補貼等貨品則大幅加稅,只要整體減稅,仍可遏物價。
有別美國官員的前後矛盾,中方一向強調,單邊加徵關稅措施不利中國、美國和世界。然而,內地近月多省接連爆疫,焦點早已超越中美貿易或兩國脫鈎,更關注如何穩住全球外貿,特別是中低檔生產。
以越南為例,出口額3年前首度超越深圳,3月更趁這內地龍頭「封城」擴大差距,多輸出48.2%至347億美元,幾乎是深圳兩倍。綜觀首季,越南手機及零件輸出值最高,電子產品及電腦等居次,背後也反映深圳、以至內地在需要大量廉價勞力的產業,漸失相對優勢。
爆疫妨礙出口 多招穩供應鏈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剖析內地種種問題時,明確指出要確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關鍵基礎設施正常運轉。當下,工信部已搭建汽車、集成電路、醫療物資等重點產業鏈協調平台,優先保障其復工復產,央行及外管局亦合推了23條政策加強支持實體經濟,保障重點企業穩定生產。
無論戰火衝突,抑或新冠疫情,均是環球增長重大礙力,也令各地民眾同受通脹之害。世道艱難,與其利用入口關稅、政治操控謀求選票,還不如想方設法,根本提升自家產品,確保真正有力行銷全球。
【你點睇?】俄朝領袖會談,金正恩表示願盡力助俄,並稱之為兄弟間義務。你認為朝俄緊密關係會促進半島和平,還是刺激南北對峙?►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