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症破頂延解禁 打針通行遏病毒
28/01/2022
本港單日新冠確診破頂,社交距離微調的憧憬成空。政府立刻宣布第6輪防疫,料可略減緩業界損失,惟要根本地對抗、遏制病毒,協助經濟復常,始終仰賴全民打針。當局準備2月下旬與國際慣例接軌,雷厲推行「疫苗通行證」,勢有助達成首次公布的9成首針劑接種率目標,但背後顯然需要穩妥的配套準備。
推通行證谷針 升勢可達60天
本港昨日錄得164宗新症,創爆疫兩年來新高,社區現有超過30條不明傳播鏈。特首林鄭月娥形容,疫情已變得更嚴峻,不僅無法微調社交距離措施,食肆和表列處所既有限制,更要全數延長至2月17日,但承諾將爭取立法會撥款,以「更體恤的態度」支援各界。
林鄭正名「疫苗氣泡」為「疫苗通行證」後,預告將大幅擴闊適用的表列處所定義,大方向是「涵蓋所有室內處所」,要求不打針人士承擔自身決定的後果。本報獲悉,港府正研究把商場和交通工具,涵蓋在內。
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對於法國、意大利和瑞士等接種率本來較低的地方,通行證皆有顯著谷針效果,由實施前20天起,可一直延續至實行後40天。
香港疫苗接種一直屬發達地區中較慢,踏入今年幸不少長者回心轉意,情況已有改善,昨晚有78.8%合資格人口打了首針,嚴格執行通行證應能促使更多人打針。大增每日接種上限至6萬劑,應能預防想打卻不能打的亂局。
本港暫僅要求1針,惟以色列、法國、意大利和新加坡等地已紛紛規定打3針。法國為必要活動設了寬限,但未打針人士亦只可坐短途地鐵和上班,卻不能坐長途火車出行。
新加坡縱已選擇「與病毒共存」,但當地的「疫苗接種差異化安全管理規定措施」(常稱VDS)絕不寬鬆。食肆堂食、激烈運動、學唱歌等不能戴口罩,必須完針,商場、宗教場所、體育賽事、戲院等亦要求完針,今年起工作場所同受限,下月起更會新增酒店、高等院校、記者會等。
抗疫科學為本 慎思執行細節
抗疫應以科學為本,疫苗可減低感染、傳播、重症和死亡風險。在逾9成12歲以上人口已打首劑的英國,衞生大臣估計約9成的最危重病例並未打針,可讓未有Omicron相關數據的港人引以為鑑。倘本港接種率不足,即使能和內地恢復通關,也易因爆發超級傳播,觸發熔斷機制,隨時更令人折騰。
面對疫苗猶豫、反疫苗假資訊盛行一類障礙,個別如美國一直無法突破8成接種率,港府現時開出的9成接種率藍圖,冀看齊新加坡、阿聯酋及葡萄牙等地,今後定要更竭力催谷。
疫下老人最為高危,本港的接種率仍然遠遜歐美,更是風險疊加。港府派醫護到老人院諮詢和打針,又考慮要求院舍停收未接種長者,均屬可取政策。不過,疫苗通行證細節仍待公布,包括豁免準則、適用年齡和外國紀錄對接等等,正式推出前必須透徹考量,以策萬全。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