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局加速遏通脹 政策風險增
17/12/2021
美國聯儲局加速調整政策,加快縮減買債,並料明年加息3次,凸顯通脹比預期來得更猛。當前Omicron變種病毒來襲,通脹和就業前景更難預測,加息未必能夠紓緩通脹,加上市場早已習慣「水浸」日子,儲局加速轉鷹,過猶不及,前路一邊是通脹持續不退,另一邊是經濟迅速降溫,左右皆是地雷,走對正中不易。
美國11月通脹6.8%,創近40年新高。儲局繼上月啟動收水後,最新又宣布加快縮減買債規模,由每月150億美元變成300億美元,使原定明年6月結束的買債計劃提早至3月完結。
儲局提前「收水」,意味更早加息,明年3月起加息之門料已打開。局方18位官員今次也一致預期明年加息,顯示出手已成共識,不再是上次僅9人支持的「五五波」。
政策轉鷹,反映儲局感到通脹壓力趨增,而勞動市場亦有收緊跡象,這兩項加息條件發生變化,令局方不得不重新審視息口展望。這亦代表儲局早前兩大誤判:一是供應鏈樽頸問題推升通脹的情況,未如預期得到解決,二是勞動市場生態已因疫情改變,大量職位空缺未如預期得到填補,推動薪酬和通脹壓力持續上升。
疫情改變經濟 更難準確把脈
儲局加緊聚焦應對通脹,時機和力度要拿揑準確不易,而且隨時會衝擊資本市場。新冠疫情沒有止息趨勢,更令經濟形勢平添不少變數,政策風險正在升溫。
一方面,儲局明年加息3次或也可能不足以遏制通脹。變種病毒肆虐下,居家消費需求、勞動力緊缺,或令供應鏈樽頸問題持續。商家和消費者或也認定物價會愈來愈貴,驅使他們進一步入貨,推動通脹升溫。這都並非加息就能解決,而儲局一旦需要一再上調加息預期,勢令市場更波動。
另一方面,儲局收緊政策假如過早過急,則會令經濟在通脹高企下放緩,陷入滯脹。尤其拜登政府明年很可能不會再向民眾派錢,而屆時勞動市場空缺狀況會如何變化,亦需觀望。
市場目前對儲局加息路徑展望也只是半信半疑,長債息及美匯指數先升後回。香港誠然未有跟隨美國加息壓力,參考上一輪加息周期,美國加息9次合共2.25厘,但本港僅加1次,為0.125厘;不過,美國資產波動難免增加,香港未必可以獨善其身。金管局也提醒,美國通脹及利率前景仍不明朗,公眾應保持謹慎,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及風險。
加息效果存疑 副作用難忽視
加息未必能夠緩解通脹之餘,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去年初以來的零息政策刺激美國負債大幅走高,單計企業債規模就已增加1.3萬億美元;加息應對通脹和控制債務風險,兩者都在掣肘儲局盤算。
全球最大對冲基金橋水創辦人達里奧直言,儲局現已陷於左右為難的境地。他認為,現時通脹既是由於貨品供求原因造成,也是因為央行大量發鈔所致,因此會持久不散,若投資者因應通脹減持現金和債券,儲局屆時需進一步加息,難免損害經濟;同時,今天市場習慣了零息「免費錢」,資產價格也兌現了這一點,加息必令資產回落、經濟出問題。
【你點睇?】本港辦沙特超級盃獲國際關注,當局擬優化M品牌資助並聚焦國際賽,你認為本港應否繼續投入爭取國際體育盛事?►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