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重建「新時代」 公私合力增供應
08/11/2021
本港失修的舊樓與日俱增,重建亦能較快地交付新樓,特首林鄭月娥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透露,港府將擔任「促進者」角色,增加住宅供應。雖然市建局正全力加快重建步伐,惟始終獨力難支,政府今後將在放寬舊樓強制拍賣、轉移地積比兩方面來配合,大方向正確,也有利促成她口中官商合作建設的「新時代」(New Era)。
過去10年,本港樓齡至少50年的私樓,由3,900幢急增至8,600幢。單計油麻地,過去1年先後已有「三無大廈」發生奪命火災及爆發嚴峻疫情,規劃署估計,至2048年全港樓齡逾70年的私樓單位,最多可激增372倍至37.3萬個,加快重建可謂愈見迫切。
林鄭2010年出任發展局長時,曾促成降低樓齡逾50年的強拍門檻,由須齊集9成業權降至8成,減少矮舊唐樓因三幾個「釘子戶」無法重建,成效立竿見影。翻查資料,2011年強拍申請不止倍增至46宗,2012年整體共57宗中,更有多達37宗是利用8成業權最低門檻啟動。
寬強拍重建增 或需再降門檻
不過,市建局指出,旗下「需求主導計劃」在2011年至16年期間,共接獲208份申請,當中約50宗屬早前公布的「油旺研究」範圍內,但最終僅3個項目成功開展,失敗原因之一正包括未能湊夠業權持有人。
林鄭坦言,「易做」的重建項目至今多已完成,現要進入更困難的舊樓地盤。
當一幢建築愈老舊,業主要符合現代要求的成本就愈高,故此港府今後可按照緩急輕重,如將60年以上樓宇的門檻降至7成至7成半,相信更能提升小業主和地產商的誘因,滿足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加快重建步伐,同時保障私有產權的目標。
事實上,市建局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重建了約2.4萬個單位,盡管它今後5年準備再建1.8萬伙,但與全港所需相比,始終杯水車薪,加上該局要應付兩個公務員合作社樓宇、大坑西邨等眾多項目,財政已捉襟見肘,私營發展商的參與就更顯重要。
市局捉襟見肘 寬地積吸商界
據市建局的油旺研究,一些無法上馬的項目面積細小,較難提供足夠回報重建成獨立新樓,可行對策包括轉移周邊地積比率,以及合併內街來提升潛力。林鄭認同看法,更表明相關規劃和地政手段同樣適用於發展商,支持它們「入場」一起重建深水埗和荃灣舊樓。
黃偉綸曾指出,當年新市鎮訂定的住用地積比率一般低過市區,荃灣的最高比率現僅為5倍,認同是時候審視可否提升。有收樓商認為,荃灣楊屋道、元朗大馬路、粉嶺聯和墟及上水石湖墟等社區的舊樓已殘舊不堪,惟5倍低地積比,削弱了收購誘因,建議連同九龍城、新蒲崗等不再受飛機升降影響的地區,提升居住密度。
港府上月改弦易轍,直指考慮未來要求私樓不小於200或210平方呎。交通一類基建配套可行下,適度容許提升或轉移地積比等,可助更多市民「上車」,或改善居住環境之餘,發展商亦能夠賺錢,有望締造多贏局面,確實值得當局積極有為配合。
【你點睇?】特朗普於2025年8月25日宣布解除聯儲局理事麗莎·庫克的職務,您認為此舉對全球金融市場及美元國際地位的影響程度如何?►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