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代價高 難放之四海皆準
23/08/2021
香港與新加坡探討多時的「旅遊氣泡」,上周四終爆破告吹,理由是控疫策略存在差異。事實上,變種新冠病毒肆虐,疫情全球大流行沒完沒了,「清零」抑或「與病毒共存」?這成為了全球討論熱點。
新加坡於8月10日展開四部曲第一步,逐步放寬限制,務求最終與病毒共存。英國更一步到位,早於7月19日「自由日」,大舉解除口罩和社交距離等防疫限制,直接嘗試與病毒共存。
英國解封至今超過一個月,有分析指出,以經濟角度看,當局做法也無可厚非。英國選擇與病毒共存,過去一個月疫情雖然顯著反彈,平均每日約2.8萬人確診,但當地有逾7成人已打了首針下,醫療系統並未「爆煲」,入院率有所下跌,死亡人數更由1月的日均約1,000人,降至現時約90人,反映疫苗在防止重症方面有一定成效。
英模式倘放中國 人命代價高昂
外地抗疫經驗固然值得借鏡,但外來模式始終難以生搬硬套;現時急於與病毒共存,人命代價恐怕太高。中國內地14.1億人口,是英國約6,700萬的21倍,若照搬英國一套,按數字推算,恐意味每日會有多達60萬人確診、1,900人喪命;這個數字相比內地目前累計逾9.4萬人確診、超過4,600人死亡,有關方面無疑絕難接受。中國暫時累計接種了逾19億劑次疫苗,並一直重申要堅定不移地清零。
至於美國,人口只是英國5倍,也在審慎注視英國嘗試與病毒共存的結果。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形容,英國解封經驗對美國是個「警世故事」,「自由日」更像是個願望,而非慎重權衡利弊過後的決定。加上英國政府抗疫態度一再反覆,隨着更多球賽等大型活動舉行和冬季臨近,與病毒共存形勢並不明朗。
疫情肆虐考驗各地政府治理能力,中國目前在控制好疫情下保持經濟增長,做到了其他國家想做但卻未能做到的事,正凸顯出制度優勢。當然,防疫、經濟和治理的成功也離不開科學,中國研究下一階段抗疫策略,始終需要以科學為依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就指出,「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者並不矛盾,當下清零是因為對中國有利,而當紅利不再存在,中國就會彈性處理。
內地短期難通關 港要自振經濟
不過,無論如何,內地在短中期內相信只會繼續觀望外國與病毒共存之路,對香港來說,這也代表在一段時間內仍難通關,港府更需認真研究如何藉電子消費券熱潮,持續催谷內需消費,支持本地經濟復常發展。
【說說心理話】網戀騙案:專家分析為何女性/高學歷人士較易「沉船」!若不幸被騙,如何處理自己情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