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藍圖定路向 認清所長助國家
23/12/2022
本港歷來首份創新科技藍圖昨天面世,以施政報告為基礎,勾劃出更全面的發展方向和願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改用中央政府的「新型工業化」概念,突顯將配合國家所需,聚焦高增值策略產業,致力振興長年不振的製造業,急追落後。然而,近鄰已領跑多時,港府必須認清優勢,辨明產業鏈上最佳位置,再積極吸引企業人才札根,推動經濟發展起來,才能事半功倍。
促新型工業化 助經濟再起飛
藍圖有系統地整合了不少既有政策,但亦提出一些調整,包括轉用強調信息化帶動、跨越式發展的新型工業化,棄用升級轉型色彩較濃的「再工業化」,亦特別強調將加碼支援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芯片兩大策略產業,支持自身可持續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使命。
本港上世紀曾為亞洲半導體中心,企業人才兼備,惜未有好好利土地等挽留和招攬企業,結果將樞紐地位拱手讓予上海、新加坡之餘,緊接長時間的經濟去科技化、產業空心化,也令製造業對本地生產總值(GDP)的貢獻,降至約1%,在在證明訂立長遠產業發展策略的重要。
創科局局長孫東形容,新加坡經過20多年艱苦努力,才能維持雙位數的佔比,而本港在2030年製造業要升至5%的目標,年均已須增長逾兩成,但促請大家有信心,經濟長遠將藉此飛得起來。
孫東提到,深圳起家的比亞迪每年為當地帶來數以千億計產值。只是,汽車業向來不是本地強項,大學電動車項目未有落地應市,個別初企也遇上資金、生產挑戰;政府去年公布的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也沒積極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更有點輕視氫能在港潛力。
即使新能源汽車,製造上一樣極耗土地,比亞迪去年在深圳邊陲拿下約40公頃用地,已等同落馬洲河套區4成面積,本港實難容納整條產業鏈,似乎着力夥拍企業轉化最有優勢的基礎科研,如加快理大免用稀土的得獎新型鋁合金投產,才最有發展效益。
上屆政府曾斥逾千億元推動創科,城大指出,當中「電氣、電子及光學製品」獲批較多資助,對製造業的貢獻卻近乎最低,背後正正反映就算有實際應用場景,也要避免產出、賺錢的部分跑到別處。
近年重新定位的元朗創新園,正推進建設微電子中心,勢有助智能芯片設計、電子設計自動化、先進封裝等科研投入實戰,但本港仍是要彰顯比較、以至獨有優勢,才能如願吸引頂尖科企和人才札根,刺激產業鏈重新茁壯成長。
據港府研判,本港一大優點是藉着一國兩制保障,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有利滙聚海內外人才和環球交流合作。從美國不理世貿裁決,堅拒接受「香港製造」標籤,卻反可見本港要在芯片這國際戰略博弈主戰場,幫助國家免被卡脖子,政治智慧和手腕皆不可或缺。
爭取資金南來 鼓勵公私合作
本港坐擁5間全球百強大學,惟理大校長滕錦光表示,科研資助已多年未見增長,倡議爭取更多資金南下建立國家級設施。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相信,本港要充當召集人,既要吸引國家級人才,也要推動公私營合作,才可成就頂級研究。
跨境資金、人員、數據、物資等最為自由流動的河套區,尤將是本港今後能否利用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關鍵。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