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才爭奪戰 通盤規劃創優勢
06/10/2022
特首李家超即將公布首份施政報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將有措施吸引人才、企業和資金。新冠疫情嚴重打亂環球人力供求,即使當前經濟放緩,仍出現多年罕見的短缺。亞太地區競爭本已特別嚴峻,疊加本港整體勞動力比預期早收縮,當局確有必要通盤審視實況,並推出更全面政策,吸納和挽留頂層優才,始能創建自身優勢。
亞太競爭激烈 港短缺超預期
李家超8月曾申明,本港一定會搶人才,涉及醫療、創科等範疇。行政會議據報曾開專題會議出謀獻策,陳茂波昨日在立法會前廳交流會,也與議員探究攬才措施。
雖然環球增長近月趨緩,但無礙美歐發達經濟體失業率重回疫前水平,亞太地區如澳洲,更正徘徊歷史新低,企業迫着加薪搶人、留人。人力資源商ManpowerGroup訪問環球逾4萬個僱主後,發現75%出現短缺,創下16年新高,區內的台灣、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和印度幾乎包攬前6名。
本港受變種疫情及疲弱出口夾擊,失業率表面上仍處偏高的4.1%,惟箇中有明顯的失衡錯配。以航空業為例,由於當局長期缺乏清晰通關路綫圖,大量外資航企復飛無期,個別就算重新延攬機師,亦未能及時滿足飛行規例;要重新吸引已轉行或離港的空勤,又是另一挑戰。
統計處近年的人力推算愈趨悲觀,2019年已曾預測2027年的短缺將急增至17萬人,橫跨所有教育程度,惟真實走勢更差,勞動力不僅提早於2018/19年度見頂,疫下出現破紀錄人口外流,更屢有學校開學仍未能請足教師。
從整體勞動力來看,港府應研判通關可挽回多少人,外地形形式式的簽證計劃又會惹來多大離心,以求盡力準確估算供求;平衡社會「搶飯碗」疑慮後,短中期可輸入一般外勞,長遠嘗試增加培訓或善用科技,及早填補空缺。
就專才而言,金管局早前投訴,銀行高薪挖走不少熟知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大灣區等範疇的人才,連同環球日漸白熱化的醫護爭逐戰等,或許皆是數年前始料不及的發展。
貼地招才政策 積極海外吸人
特首不妨按商界、政界等建議,成立高層次統籌督導委員會,適度調整當前各式專才計劃,如不再簡單地唯博士、名校生至上,確保條款貼合真實需要,以助增加申請和批准數字。要發揮本港聯通世界的優勢,鞏固8大中心定位,當局也可參考新加坡,透過藝術、教育機關主動出擊,向未必最賺錢的文化體育及科研優才招手。
各大院校的非本地生畢業後現可無條件留港找工作1年,本來有助緩減高學歷勞動力的跌勢,但前年已僅剩約4成人經此途延續簽證。據審計署數據,招攬非內地人才的「一般就業政策」,截至2015年共吸引逾7萬人來港,最終更只有約2%住滿7年拿取永久居留權。
比起派發半期消費券一類蠅頭小利,當局更要降低外來人才在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包括參考內地城市提供居住津貼或廉價住屋,又或向準備長期留港者退回雙倍印花稅。
現屆政府對內要摸清人力走向,對外則要制定招才大計,想重新在國際競逐戰中凸顯優勢,要花工夫絕不少。
【你點睇?】俄朝領袖會談,金正恩表示願盡力助俄,並稱之為兄弟間義務。你認為朝俄緊密關係會促進半島和平,還是刺激南北對峙?►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