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漸見苗頭 茁壯需跟進評估
04/10/2018
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創科,政策影響已見苗頭,公眾期望今年還有新猷。
但創科非一蹴而就,需時發酵,港府須衡量資源投放效益,檢討改進,才能做得好。
檢討資金投放 減障礙吸人才
林鄭去年提出增加科研投資,並提供稅務誘因鼓勵企業投資研發,冀5年內本地研發總開支佔GDP的比率,倍升至1.5%;啟動科技專才培育計劃,訓練和吸引創科人才,又成立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本港創科初創企業。
本港在創科上雖未有具體的長足成果,畢竟創科需要長時間投資和發展,但氛圍已明顯有變,除了多了人關心外,企業亦加大創科投資、院校也多了相關課程、亦多了學生報讀科學。今年施政報告會否有更多新思維,如更多拆牆鬆綁、針對性人才輸入措施、投入更多公帑?
若有新猷,固可加力推動創科,但同樣重要是做好已推出政策。例如在資金投入面,應有效益評估。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迄今批出2,540項目共89.6億元,平均每項目獲350萬元,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則共批出5億元,412宗平均每宗獲122萬元撥款,如今成效如何?審查是否恰當?資金分配會否過於分散?配套有否不足?
在人才方面,全球都在搶奪創科人才,本港放寬輸入專才限制後的成效如何?會否在配套方面有所不足,尤其本港居住成本高、國際學校學額不足等問題。
現時窒礙人才來港主要有哪些問題,港府要怎推對症下藥的方案?
市場方面,須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商機。香港大專院校不乏科研人才,往往因沒企業生產或缺乏應用場景,以致要北上才能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或服務,港府要進一步拆牆鬆綁外,還要促進產學研的合作,形成良好生態環境,助創科發展。
建立檢討機制 推進投資成效
總體而言,港府需設定機制收集數據,評估每個階段的創科發展成效,包括究竟有多少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生產力有否因新科技提升而減省成本?創科為本港創造了多少職位?再從中不斷修正、補充推動創科的計劃。
根據外國經驗,創科至少需10年才能茁壯成長。創科種子已開始發芽,能否茁壯成大樹,不止需要政策扶持,更須落實政策,這看林鄭下周施政報告交出怎樣的功課。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