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17.42
+539.80
(+2.15%)
25,463
-63
(-0.25%)
低水154
9,121.87
+174.08
(+1.95%)
5,798.96
+124.65
(+2.20%)
3,802.31億
3,875.53
+17.60
(+0.456%)
4,523.71
+26.95
(+0.599%)
12,828.95
+132.80
(+1.046%)
2,522.91
+17.68
(+0.71%)
109,271.6800
+1,025.3200
(0.947%)

增醫療人手 醫學界助人助己

石老師工作室
為理發聲

  醫委會日前就放寬海外專科醫生透過有限度註冊,豁免實習的安排,投選出最終方案。其實,大部分市民只希望增醫護人手,從而改善本地醫療,尤其是公營的醫療服務。對此結果,固然是社會樂見,但相信大家更希望這是本地醫學界另一個起步,日後可讓更多海外非專科的醫生,來港為市民服務。

 

  醫委會今次表決的結果,可代表著這個「白色之塔」終有個「階段性的覺悟」。增加醫護人手是改善今時醫療服務的方法之一,但環顧世界各地的醫護人手都緊絀,今時香港必須放寬一些要求,以增加海外醫生來港服務的誘因。

 

  其實,在今時公共醫療系統人手及資源均不足的情況下,只增加專科醫生人手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相信會對新症輪候及治療時間會有幫助。

 

  事實上,自2012年至今,只有42名醫生以有限度註冊形式來港工作,其中12人分布於麻醉、急症、心胸肺外科、家庭醫學、內科及放射科等部門,每個專科「外援」平均都僅1至2人,即使可再吸引多百名專科醫生,有多少幫助,大家其實心中有數。

 

  雖然今次開會過程中,醫委會委員對「臨床」定義各有分歧,但與會者都形容這是一次理性討論和交流,縱有醫生組織不滿,但都表示尊重醫委會的決定及表決的結果,今次醫學界的確顯示了誠意去解決問題。

 

  我們一直強調,如何吸引海外醫生來港服務,須由醫學界研議、斟酌,並作出專業判斷,從而既可保障病人及公眾的利益,又可維護業界的權益。

 

  總之,可謀求市民最大利益及醫學界的最大共識,社會都會樂見其成。

 

  香港必須讓更多符合資格的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例如重新採用1997年前,港英政府曾用過的英聯邦醫生來港執業制度;或參考新加坡的方法,容許認可的海外醫學院及醫療機構的醫生直接來港執業等,這不單豁免實習期,還再進一步,免試引進海外醫生。

 

  無論本地或海外的醫生,絕不要忘記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偉大使命,否則,若不能輸入醫生,本港病人都只好自求多福,或想方設法,把自己輸出,到海外求醫好了。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海鮮網購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