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23
七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今夏輪換展出逾 60 件故宮博物院珍寶 重點展品包括珍貴清宮文房用具、清代軍事文物及慈禧太后肖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今夏輪換展出逾 60 件故宮博物院珍寶 重點展品包括珍貴清宮文房用具、清代軍事文物及慈禧太后肖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今夏輪換展出逾 60 件故宮博物院珍寶 重點展品包括珍貴清宮文...
推介度:
23/07/2025 - 20/10/2025
15
八月
尖沙咀海港城|《G-DRAGON MEDIA EXHIBITION : Übermensch》全球巡展 震撼宣佈加開香港站 尖沙咀海港城|《G-DRAGON MEDIA EXHIBITION : Übermensch》全球巡展 震撼宣佈加開香港站
尖沙咀海港城|《G-DRAGON MEDIA EXHIBITION : Übermensch》全球巡...
推介度:
15/08/2025 - 07/09/2025

美免費軍援過期發霉,台軍自求多福

美免費軍援過期發霉,台軍自求多福

姚超文
台灣熱話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免費提供軍事援助給台灣,乍聽之下是慷慨義舉,但是殘酷的真相卻是這種免費軍援,可能讓島內軍人在兩岸發生戰爭時,死得不明不白。

 

  當美國國會通過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授權白宮從2023年至2027年的5年之間,對台灣提供高達100億美元的「無償」軍事財政援助時,民進黨當局形容雙方關係堅若磐石,甚至暗指美方會藉此提供之前台方想要而美方拒售的先進武器。

 

  美國總統拜登去年7月,首度向台灣提供3.45億美元軍事援助,大家當然好奇美國老大哥豪邁送出手的,究竟是甚麼犀利武器?台灣當局照例保密到家,等到美國國防部監察長這個月公布報告,才披露軍援涉及彈藥、防彈板和避彈背心。不過,報告也提到,270萬發子彈和炮彈,是1983年製造的過期彈藥;3000塊防彈板和500件避彈背心,全部發霉。美國陸軍坦克車輛和武器司令部(TACOM)官員在報告刊出後,良心建議台軍不要使用。

 

美國首批軍援台灣軍備,不是過期就是發霉。(美國國防部監察長報告圖片

 

  事件好比民眾在百貨公司周年慶,花大筆銀紙購物後,以點數換來毫無用處甚至過了保存期限的贈品一般,而台灣軍方還要耗費大批人力去處理。既然免費的不能用,付費買來的總應該可以提升島內防衛能力吧?但是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依舊不切實際。

 

  台灣花約100億港幣,向美國購買108輛號稱地表上最強的M1艾布蘭主戰坦克,去年起陸續交貨。這款坦克在俄烏戰爭中,竟然成為俄軍頭號目標,甚至當沙包打,連烏克蘭軍方都非常嫌棄。原因在於艾布蘭坦克渦輪引擎過於精密,反而導致故障率高,而俄羅斯的RPG反坦克火箭,針對M1坦克炮塔和車身結構間的空隙進行攻擊,以癱瘓而不是摧毀的戰法,輕易將艾布蘭坦克打成廢鐵。

 

  除了解放軍馬上知道這個弱點外,台海一旦發生戰爭,戰場基本上就在台灣島上,地形和俄烏戰爭在平原地區完全不同。每輛造價1000萬美元的艾布蘭坦克火力雖然強大,但過大的車身和重量,導致台灣大部分橋樑、道路如不改裝加強均無法負荷,直接影響坦克調動的靈活性。

 

台灣向美國採購108輛M1坦克,以接替即將接近使用年限的M60A3坦克;圖為M60A3坦克。

  

  軍方當然不會批評或抱怨美國對台軍售,但不少退役軍官近年陸續老實講出軍售原則,重點就是:有用的武器都不賣給台灣。例如當年美方一直不同意出售愛國者三型飛彈,直到台灣自己研發出性能更好的天弓飛彈時,很奇妙地美國就宣布通過軍售案。台軍在某一類武器預算有規定,美國的做法就是出售比台灣落後的同類武器,排斥台製武器預算、減少台製產量,目的當然就是不希望台軍技術超越美國。

 

  汲取俄烏戰爭經驗後,美方更認定一旦發生台海戰爭,台軍使用以小博大「不對稱作戰」方式更有效果,也就是用低價、輕巧的武器,讓解放軍造成巨大損失。這種戰法的影響,首先施壓民進黨當局將年輕人服役期間,從4個月延長為1年,甚至成立全民皆兵的國防志願隊,以便打城鎮戰、巷戰、游擊戰,每個警察局放刺針飛彈。本質上就是將台海戰爭「越戰化」,台灣打成廢墟並非老美關心的對象,主要目的還是拖累大陸國力。明知老大哥居心叵測,還要死命抱大腿,真的難以理解這樣的政權到底在想甚麼。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