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03
九月
西九M+博物館|M+將於 2025 年 9 月與東亞領先文化機構合作呈獻:時代的稜鏡:日本的藝術實踐 1989‒2010、李昢:一九九八年至今的創作 及 春之宣言 西九M+博物館|M+將於 2025 年 9 月與東亞領先文化機構合作呈獻:時代的稜鏡:日本的藝術實踐 1989‒2010、李昢:一九九八年至今的創作 及 春之宣言
西九M+博物館|M+將於 2025 年 9 月與東亞領先文化機構合作呈獻:時代的稜鏡:日本的藝術實踐...
推介度:
03/09/2025 - 22/02/2026
28
十一月
啟德體育館|MAMA《Mnet亞洲音樂大獎》 啟德體育館|MAMA《Mnet亞洲音樂大獎》
啟德體育館|MAMA《Mnet亞洲音樂大獎》
推介度:
28/11/2025 - 29/11/2025

中國科技發展已超越美國?

中國科技發展已超越美國?

雷鼎鳴
雷鳴天下

  金融海嘯年代的美國財長保爾森(Hank Paulson)是個知華派,他今年初發表文章,指出美國試圖與中國脫勾的政策失敗,中國早已是世上三分二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美國自己也做不到跟中國脫勾,迫使其「盟國」也仿效美國去孤立中國,最終只會使美國被孤立。

 

  美國對付中國,常常採用兩敗俱傷的策略,這本非上策,但如果認為自己比對手強很多,對方沒有痛楚的承受力,縱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只要能使中國一蹶不振,美國也願意做。但如果雙方實力接近,所採用的策略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又大於對方,便是十分愚蠢的自殘,而美國正是這樣做,以致保爾森十分心焦,認為美國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國。

 

  保爾森的觀點只是常識,但在不懂世情的美國政客當中,他的言論已是一泓清泉。本來美國最能領先世界的強項是她的科技實力,所以她便以為有條件採用兩敗俱傷的方法去打擊中國科技,但縱使在這方面,美國一樣未有與時並進,犯下了低估對手的戰略性錯誤。

 

(istock)

 

  美國科技力量真的比中國強大嗎?大多數人應會對這個問題持肯定答案。幾個月前,我也會這樣回答。但我同時也是一個相信證據的人,近日閱讀了兩份報告,卻不得不修訂立場︰美國的科技水平在不少領域恐怕已被中國超過而仍懵然不知。

 

頂尖刊物發表論文 中國首超美

 

  科技可以分為基礎性的研究成果及可較為接近實用的知識。在自然科學的基礎性研究上,《自然》雜誌每年編製的「自然指數」是最具權威性的指標。《自然》雜誌把全球自然科學各個領域最頂尖的共82份刊物都找來,算一算內裏的論文,看看每一個國家有多少篇論文被發表。如果某篇論文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作者,《自然》雜誌會按人數比例去計算論文誰屬。又因為在這82份頂尖刊物能發表的文章都是最高水平的,所以論文的總數量是可以兼顧研究數量與質量的準確指標。

 

  12、13年前,美國每年約有2萬篇論文能進入「自然指數」中,而中國只有四、五千篇,但時移世易,美國一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而中國則年年大幅上升,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這12個月內,中國出現重大突破,第一次超越美國,中國是19,172篇,美國是17,776篇,兩者都拋離排名第三、擁有4,255篇的德國甚遠!要知道,在頂尖刊物發表的論文多,意味着20、30年後的諾貝爾獎很可能便在此中尋。

 

「自然指數」華年增14%美負增長

 

  用另一種角度去看,過去7年,中國的「自然指數」平均年增長13.97%,而美國卻是負增長2.2%。其實,歐洲的所有科技大國都是負增長,正增長只在中國、印度和南韓等國家出現。

 

  「自然指數」也可用作對各大學的排名。香港的大學資源不夠多,罕能排入百名之內,早已被20多所內地大學比了下去。我們若用過去5年的平均數,科技大學則以年均118篇在香港排名第一,港大105篇第二,中大103篇第三。

 

  除了「自然指數」外,我讀到的第二份報告是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今年編製的「關鍵科技追蹤」報告。此報告追蹤了44項重要科技,人工智能、太空科技、新能源等等都包括在內。根據它的數據,中國竟在37項科技項目中領先美國,後者只能在7項中領先中國!

 

  更有甚者,中國在個別項目中領先的幅度還頗大,例如全球關於航空工程中影響力最大的論文,有48.5%是中國人所寫,中國學生讀理工科的人數等於美國的9倍,在人工智能的專利權中,中國的數量是美國的6倍!

 

人工智能專利權 中國數量是美6倍

 

  這些驚人數據足以動搖我們對世界各國科技實力的認知,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似已成功組織起來,專注地為科技發展作出貢獻,而美國對世情的脫節在國會議員胡亂質詢TikTok的無知問題中已顯露無遺。

 

  自己被中國超越,或快將被超越,還要去搞制裁搞封鎖,不會持續得了多久。這種趨勢愈到將來便愈為明顯,我們大可拭目以待。在歷史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發明,大半皆為中國人作出的貢獻。這個科技史家李約瑟的著名論斷,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重新體現。

 

(本文原載於4月21日《晴報》)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0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