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民間集氣!你願意分享資源、知識和行動,讓社會從此不一樣嗎?
一個人追夢很難,就算你再有諗頭、做事肯搏肯捱都好,有時都會因缺乏資源而未能圓夢。除非有外來助力,譬如Crowdfunding眾籌平台,可以直接向公眾籌集起動資金;但也有些夢想,尤其是涉及社會革新,最需要的「投資」不是金錢,而是人力。90後程式設計員許孝謙(Himphen)決定趁青春大膽嘗試,與朋友合作開設網上平台Collaction,鼓勵人把夢想在網上公開,透過實踐Crowdsourcing(群眾外包)概念,集合群眾的資源、知識和行動,讓更多夢想起飛!
關於夢想的定義,人人都不同。對小孩子來說,夢想是永無止境的吃和玩;對老人家來說,夢想是一家人平安健康。至於正值大好年華的你和我,一般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有的希望能環遊世界、有的期望以興趣創出一番事業、有的憧憬著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我曾經想過,香港人的夢想會否與社會創新有關?當中又有多少個有趣想法?但做了大半年,發現香港人的夢想都比較「個人」,不太符合我們想改變世界的初衷;後來獲前輩分享經驗,才決定不再用『夢想』二字,轉而用『群眾外包』、『社會創新』這些字眼,希望能推動大家一起令社區變得更好。」Himphen娓娓道出Collaction成立的故事。
Himphen(右)和Amy(左)希望能集合群眾的力量,一起去解決社會問題。
原本各自努力的人,現在聚集在一起……
因為志趣相投,所以走在一起做大事,懶理經驗和資源都比別人少,這是青春的特權。因為「friend搭friend」而認識Himphen的鍾岸桐(Amy),在一次義工活動中了解到Collaction的理念。「我覺得挺有意義,加上很少在香港聽到crowdsourcing這個概念,到底能否成功做到?所以我也想加入,一起把更多想法實踐出來。」訪問當天,並肩坐在長椅上的Himphen和Amy,前者話多,後者安靜,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但兩者既和諧又有默契。
「以前我很有主見,還會常常罵人!當我計劃去做某些事,但他們仍有所考慮時,我便會馬上開口:『點會唔得?一定得!你們做唔到,我自己做!』」其實這不奇怪,年少氣盛嘛,不過不怕,反正時間會讓人成長、失敗會叫人學習謙卑。Himphen說:「漸漸發覺,其實有些事不可能單靠自己一個人做,要一班人一起做才行。」
正如歌仔都有得唱:「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斷折難。」因為知道一班人凝聚的力量可以很大,所以平時不常發表意見的Amy也決定跳出安舒區,大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使是相反意見。「如果任由隊員只跟隨個人意思去做事,很可能會走冤枉路或撞板收場。真正為對方好,就要提出意見,當是brainstorming也好,不管他最後是否採納。」
2014年,剛投身資訊科技行業的Himphen(下圖,右二)和Nelson(下圖,右一)合力創立Collaction群眾外包平台,至今已發展成為一個五人團隊。(受訪者提供)
再多千奇百趣的想法,都可用青春創意實踐出來!
萬事起頭難,但選擇迎難而上,才是青春的本色。Himphen說:「一開始沒很多人認識Collaction,與其等人把項目放上網,不如自己做!」由香港及台灣失蹤人口的社會實驗項目「Not Found找不到計劃」開始,到後來的「Pokémon x 樹木搜尋器」、「Timber 香港古樹皮圖鑑」、「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等,單單五年,他們已開展了十一、二個原創項目!
單看這些項目的名字,確實有趣,令人忍不住想了解多一點。Amy隨即為編者介紹「Pokémon x樹木搜尋器」。「因為看見颱風把很多老樹都吹倒了,Himphen很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對樹木保育的意識,剛巧當時流行玩Pokémon Go,便想到把這兩件事串連一起,建立了一個樹木資料庫,鼓勵人捉小精靈時也可留心身邊的老樹。」
灣仔—莊士敦道、灣仔道交界,截圖自「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左圖為網上圖片,右圖由Chow 201810提供)
月華街巴士總站,截圖自「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左圖由Minghong提供,右圖由Himphen提供)
這班年輕人關心的,除了老樹,還有舊社區。「因為想保存集體回憶,因此構思出『Snappy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這個項目。我們先收集社區舊照,然後重回現場用手機程式中的特制相機來拍攝新貌,同一地點的新舊圖片就能在Snappy網站以滑動對比形式呈現。我們還聯絡不同的學校、社區中心、地區組織一起辦相片展覽,反應很不錯呢!」Amy接著說:「很多年長的街坊都會走來,跟我們說說從前的生活,我才知道照片背後的舊時生活點滴。尤其香港有很多舊區都已清拆重建,再找不回當年痕跡,只能透過人的口述,從中窺探一二。其實這些都很需要被記錄下來,否則沒有人再記得香港過去的面貌。」
喜歡把過去掛在嘴邊的,原來並不只是老人家。小時候住在牛頭角上邨的Himphen,回想昔日隨婆婆逛街市,眼見街坊、檔主有傾有講,關係好不融洽;偏偏時代進步了、居住環境變好了,家家戶戶卻是重門深鎖,甚至不知道鄰居姓甚名誰。「記得有一次在長沙灣擺展覽,遇到一些老人家,他們都說不是很熟悉這地方,覺得衣食住行都不太方便,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剛搬來附近的新公共屋邨……」Himphen驀然發現,原來一個社區重建後,即使能保留原有的特色建築,但人面全非,仍叫人惋惜不已。「一個社區最重要的元素,始終是鄰里關係。」
Collaction在不同社區舉辦相片展覽,成功吸引街坊駐足細看。(受訪者提供)
然後在這個快樂的過程中,原來曾發生過一段小插曲。話說要找香港舊照片,大多數人都會先想起政府,Himphen也一樣。「無論是政府新聞處還是公共圖書館,都收藏了很多香港舊照片。我們嘗試接觸他們,希望可以得到授權,更舉了其他城市作例子說明,但他們始終不感興趣,所以我們只好『用民間方法做民間事』。」
所謂民間方法,就是東奔西跑、找人搭路,先從朋友和相片收藏家處找來百多張相片開始,再看看能否吸引更多人或群體參與。「沒想到去年年中,突然收到一個訊息:康文署想邀請我們幫忙做一個社區相片展,還說我們可以動用新聞處的香港舊照片!」雖然路有點迂迴,但總算是熬出頭來;正如每一個年輕的生命,總免不了走些冤枉路,最重要是他日回望,仍可感恩這是「成功」的第一步!
因為青春,所以大聲吶喊、迅速行動!
「成立Collaction五年了,我深深感受到一件事:社會要進步,就不能單靠「由上而下」(由政府主導)的規劃與實踐,尤其當那些規劃會影響大部分人,就更要具體、透明、富彈性,甚至是由市民發聲、由下至上推動的。政府應該怎樣做?可否給予更多透明的機制,令市民可以參與更多規劃事務,或者讓民間聲音可以進入?我們期望這些事可以更多在香港發生。」這樣可行嗎?當然,因為青春是希望的代名詞!Himphen說:「試過失敗又怎樣,最重要是每個人都去試。有了經驗後,再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到底有哪些可以做?哪些一起做的效果會更加好?這才是我所追求的願景。」
「趁青春,我們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用小小的行動令社區變得更好。而我們更希望的是,社會能關注和支持民間自發的創意!」如果這是Himphen和Amy的最大夢想,願夢想高飛。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