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28
六月
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 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
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
推介度:
28/06/2025 - 31/12/2025
06
八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莫臥兒王朝瑰寶——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8 月 6 日向公眾開放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莫臥兒王朝瑰寶——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8 月 6 日向公眾開放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莫臥兒王朝瑰寶——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珍藏」8 ...
推介度:
06/08/2025 - 23/02/2026

歷史性審判交由歷史裁決

岑逸飛
論盡中港台

  2014年雨傘運動9人被控公眾妨擾罪,案件在西九龍裁判法院審訊。「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及朱耀明,各被控「串謀作出公眾妨擾」、「煽惑他人作出公眾妨擾」、「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三項控罪;另外,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及邵家臻、社民連副主席黃浩銘、學聯前常委鍾耀華及張秀賢各被控「煽惑他人作出公眾妨擾」、「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兩項控罪;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被控「煽惑他人作出公眾妨擾」一項控罪。

 

  從控罪看,只說「公眾妨擾」,還算可以理解,但說到「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便似是架床叠屋,無限上綱,有點「玩花樣」的意味。對於此案的裁決,九子各有罪名成立。區域法院法官陳仲衡頒下的260多頁判詞中,有8頁提及「公民抗命」。法官在判詞中指,公民抗命並非抗辯理由:「被告因在公民抗命過程中犯下罪行而被起訴,公民抗命並非法律上的辯護。法院沒有任何職能,裁定公民抗命背後的政治理據之優點,法院應關注罪行成分和爭議問題。」

 

  看法官判詞便可看出此案關鍵,在於對「公民抗命」的理解。涉案九子聲稱因「公民抗命」而佔中﹔而法官則欲繞過「公民抗命」的爭論,不針對九子佔中的動機,只看佔中的行為有無造成公眾妨擾而作出裁決。畢竟「公民抗命」在普通法的國家,已成為一個高貴字眼,正如法官提及,終審法院已認同公民抗命的定義為「一個公開、非暴力、本著良心的政治行為,與法律對立,以達到改變法律或政策目的。」

 

  可見法官若認同「佔中」是等同公民抗命,九名被告一定被判無罪,且在法律上有理有據。「公民抗命」這個概念首先由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1862年)於1849年提出,受「公民抗命」概念啟發的社會運動事例包括爭取印度獨立的聖雄甘地、美國民權運動者馬丁路德金以及南非的曼德拉。

 

  「佔中」倡議的公民抗命行動,是要佔領中環要道,然後參與者等候被捕,希望以這種自我犧牲的行為,喚醒其他人明白現有的選舉制度不公,未能保障所有港人的民主選舉權。毫無疑問,佔中行動影響所及,會令中環要道受阻,有人可能因而不能準時上班,影響收入,一些中環企業難以正常運作;一些中環居民也可能因交通阻塞而出入不便;也可能因人群聚集,令中環一些商戶生意受損。但若佔中行動真能成功為香港爭取民主選舉權,讓選出來的特首更有認受性,能制訂和有效執行政策,帶領香港脫離現有的管治困局,則上述的所謂損失,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可惜佔中行動是失敗的,以亂局收場,這就難怪法官譏諷「佔中九子」是不切實際和想法天真。而無論如何,2014年的佔中運動是香港的歷史事件,這次審訊也是一次歷史性的審訊,雖然法官不想觸及「公民抗命」來裁決,但歷史畢竟仍會以是否「公民抗命」來定性這次運動的是非。歷史性審訊應交由歷史去裁決,真正的法官不是陳仲衡,而是歷史。我們活於今日,沒有人有資格說三道四,自命做歷史判官。至少再過五十年,重看這段歷史,自有公論!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7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