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23
七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今夏輪換展出逾 60 件故宮博物院珍寶 重點展品包括珍貴清宮文房用具、清代軍事文物及慈禧太后肖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今夏輪換展出逾 60 件故宮博物院珍寶 重點展品包括珍貴清宮文房用具、清代軍事文物及慈禧太后肖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今夏輪換展出逾 60 件故宮博物院珍寶 重點展品包括珍貴清宮文...
推介度:
23/07/2025 - 20/10/2025
04
十月
旺角麥花臣場館|巡演走遍全球  竇靖童《狀況外演唱會》音樂漫遊終站  十月香港壓軸登場  7月10-13日網上優先訂票 旺角麥花臣場館|巡演走遍全球  竇靖童《狀況外演唱會》音樂漫遊終站  十月香港壓軸登場  7月10-13日網上優先訂票
旺角麥花臣場館|巡演走遍全球 竇靖童《狀況外演唱會》音樂漫遊終站 十月香港壓軸登場 7月10-...
推介度:
04/10/2025

以科學精神 發掘中醫智慧

石老師工作室
為理發聲

  五四運動100周年,國家領導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發表演說;香港有人從民主談五四,也有人以佔領行動媲美五四,甚至會留意紀念五四的升旗禮上,制服團體採用的步操方式。五四運動的精神,筆者偏愛「賽先生」(科學),也希望更多人會以科學方法,把中醫學固有的寶藏,發掘出來,造福世界。

 

  要仔細談五四運動並不簡單,五四精神也並不能用三言兩語就能解釋得清楚,但百年過去,「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對中國人的啟示,卻歷久常新。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5月4日,導火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列強透過巴黎和會,把戰敗德國原本在山東的權益轉讓予日本,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竟不能取回根本屬於中國的權益,而當時的北洋政府卻軟弱,簽署同意,於是引起國人不滿,學生和市民上街示威,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運動最終蔓延全國。

 

  「五四」代表著20世紀現代中國的覺醒,當時主張全面以西方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改革中國的言論高唱入雲,要求個性解放、婚姻甚至戀愛自由也對社會帶來了不同的衝擊,而「火燒趙家樓」等連串暴力事件的本質,也淹沒於「西方事物都好」的激進浪潮之下。

 

  五四及其後,中國學習新事物進入了頗漫長的學習歷程,百年來迂迴轉折,跌跌碰碰、幾番折騰,很多時候卻在爭拗與猶豫中,白白錯失了不少機會,甚至有不少人更因此而賠上性命。

 

  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梁啟超(1873-1929年)當年深信西醫,卻因醫院誤割右腎仍繼續治療而早逝,而且他希望國人不要因他這病例而否定西醫,遂不披露真相,真是用心良苦。

 

  無論那是醫療事故、怠誤病情,都是錯誤「全盤西化」,盲目迷信新思想或新事物的悲劇,就如五四提倡白話文,全面否定文言文又是另一極端。

 

  很多人都已指出,中國古籍不但有人文智慧,也有科學知識與精神,例如北魏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對園林農藝、畜牧治荒等的方案,相信便對有類似氣候及地理條件地區的農業,具有參考作用。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憑青蒿素抗瘧疾的貢獻,奪諾貝爾醫學獎,而她正是從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獲得靈感,萃取青蒿素。

 

  五四學者胡適早於1922年,已提出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寶庫,而這寶庫的鑰匙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話文。

 

  百年過去,筆者希望更多人可以檢視、鑽研典籍,中醫藥學知識可獲重視,尤其是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在養生治療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4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海鮮網購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