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夢遊患者親屬 柏金遜症風險高6倍

夢遊患者親屬 柏金遜症風險高6倍

時事要聞

  【晴報專訊】不少人試過夢遊,但如經常發噩夢且行為帶暴力傾向,或患有「發夢期夢遊症」,家人更有較高風險患上柏金遜症。中大研究顯示,發夢期夢遊患者的直系親屬,患上腦退化病如柏金遜的風險高3至6倍,而親屬便秘出現率增加4.2倍,亦確認為腦退化的前期症狀。

 

(iStock)

 

  發夢期夢遊學名「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患者會發情景逼真的噩夢,有相應動作和言語,多帶暴力傾向;現時整體老年人口約有1%至2%患者,醫學界指9成RBD患者,後期會出現腦退化症狀。

 

  現年82歲的樂女士於65歲開始頻頻發噩夢,試過在夢中被匪徒搶去錢包,結果現實中右腳踢牆,造成腳趾骨折,其後更多次因噩夢墮地受傷。她後期確診RBD,靠藥物紓緩症狀,但現時出現便秘,身體變得無力及動作遲緩,確診柏金遜症。其兒子現年59歲,近年亦開始在睡夢中手腳有動作,出現RBD症狀。

 

 

  中文大學醫學院連同四川大學、香港大學心理系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聯合研究,2014至2017年間追蹤102名RBD患者和92名健康人士,以及791位直系親屬,安排他們接受問卷調查及臨床評估。

 

  結果發現,RBD患者的直系親屬,較健康家庭高7倍機會出現RBD症狀,更分別高5.9倍及2.5倍機會患上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研究同時發現,RBD患者直系親屬便秘及大便僵硬出現率高出4.2倍及2.5倍,進行評估動作亦較為遲緩;團隊追蹤便秘症狀之後,發現部分患者約20年後,便會出現柏金遜症。

 

學者倡監察 相關人士腦退化情況

 

中大團隊指,不少腦退化患者確診前症狀已經難以逆轉,期望透過識別徵兆及早介入治療,有效紓緩病情。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建議,長期監察及跟進RBD患者直系親屬的腦退化情況,而研究顯示便秘和輕微運動遲緩也是柏金遜臨床前期症狀,根源可能與腸道微生物有關。他認為,研究有助開發針對性的預防策略,有望提前20年介入處理柏金遜,已經與腸胃科團隊開展新一輪研究,了解腸胃健康與RBD的關係,最快2年後完成。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etnet用戶專享

獨家網購優惠

作為您最信賴的生活夥伴,etnet除了提供全方位的財經及生活資訊,並特意為用戶送上精心挑選的專屬網購優惠!

投資組合
股票組合
會員登入
登記成爲新會員
會員專區
語言
轉色
主題顏色
串流報價服務
數據庫及數碼解決方案
流動平台
Follow us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