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方向改革港鐵

三大方向改革港鐵

葉劉淑儀
葉劉的地球儀

  港鐵沙中線工程持續爆出醜聞,偷工減料、剪短鋼筋、沉降等等不在話下,還有擅改圖則、向立法會隱瞞事實,情況嚴重到可能涉及刑事罪行,要交警方調查。事件高峰是8月7日,運房局局長陳帆宣布港鐵6月所提交的調查報告與圖則不符,要求港鐵公司解除沙中線工程相關人士的職務。港鐵同日停牌及召開記者會,宣布行政總裁梁國權提早退休、工程總監黃唯銘即時離職,主席馬時亨則兩度請辭不果,留任處理善後。

 

 

 行政總裁梁國權(右一)提早退休、主席馬時亨(中)兩度請辭不果、工程總監黃唯銘(左一)即時離職。(資料圖片、盧嘉威攝)

 

官員下台無助解決問題

 

  港鐵高層大地震後,矛頭繼而指向運房局局長陳帆,有聲音要求他問責下台。

 

  然而,我不認為個別官員下台便可解決問題。港鐵這座「大山」形同怪物,問題累積多年,陳帆只擔任局長一年,要他下台並不公平。事實上,港鐵在張炳良任局長的時代已「出過事」,2014年高鐵超支延誤,同樣以炒掉高層處理,當時的行政總裁韋達誠(Jay Walder)及工程總監周大滄雙雙問責離職,時任港鐵主席錢果豐也於同年年底任期屆滿離任。港鐵高層換人四年後再爆沙中線醜聞,正好反映問題並非單純出在個別人士或官員身上,而是港鐵整個管理系統、監督制度,甚至是營運模式出了問題。我認為政府應該趁此「良機」,大刀闊斧地從以下三大方向作深層次改革。

 

 改革一:政府應全資擁有港鐵

 

  我一直認為港鐵「精神分裂」,因為它既是政府持有75%股份的公營集體運輸機構,同時又是上市公司,其商界董事經常強調要向股民負責,於是加價算到盡、建屋賺到盡、有錢搵到盡;政府官員在港鐵董事局內變得被動,發聲無力,也未能發揮監督功能,終爆發連番醜聞。

 

  常有立法會議員提出回購港鐵,我認為回購不值得也不需要。我在2016年的立法會競選政綱已提出比回購更加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港鐵董事局及股東大會,把目前非政府持有的25%股票改做優先股,持股人可收股息但沒有投票權,變相將港鐵變成政府全資擁有,屆時政府便不能把營運責任推給港鐵,不能只派官員在董事局收紙上報告便了事,反而必須整治管理文化,提升水平。

 

  沙中線是首個政府全數出資,以委託協議的方式授權港鐵興建及營運的項目,港鐵約有10%的營運收益。路政署只是請顧問一年巡查數次,當然甚麼也查不到。結果未通車已醜聞連連,明顯是監督系統出了事。若政府全資擁有港鐵,便必須主導管理、監督、營運的工作,真正做到以市民福祉(而非股民利益)為依歸。

 

改革二:港鐵業務應減磅

 

  眾所周知,港鐵除了興建及營運鐵路,還是地產商,更涉獵內地、澳洲及歐洲多個境外項目,2016年更辦了港鐵學院等等;現在是時候檢討其業務範圍是否過度膨脹、超出負荷,因而疏忽老本行--本地鐵路服務。

 

  雖然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曾在立法會表示,境外項目只佔港鐵業務很少部分,我卻不以為然,因為境外項目往往佔用高層管理人員大量時間,經常「往外飛」自然未能專注本地工作。一般商業機構若已發展至這樣的巨無霸規模,早已分拆業務,好讓管理層各有專攻,企業從而有更好發展。

 

  事實上,即使不計算沙中線工程醜聞,香港的鐵路系統已十分老化,路軌、訊號系統久不久便出現故障,市民飽受影響。港鐵管理層應該痛定思痛,與其搞港鐵學院這些好大喜功粉飾太平的項目,不如專注想想如何擅用新科技、大數據,全面提升本地鐵路技術,改善服務。

 

改革三:分拆運房局

 

  新民黨早於2011年已提出分拆運房局的建議,我近期亦多番撰文提及,運輸及房屋局的職能範圍過大,任何一位局長也無法同時完美處理運輸及房屋這兩大熨手山芋,結果必然「兩頭唔到岸」。

 

  我建議分拆運房局為運輸及工務局、房屋局,屆時運輸及工務局的局長便可專攻運輸交通事務,提升包括港鐵的香港整體集體運輸系統的表現。

 

人才哪裡尋

 

  兩鐵合併前,蘇澤光先生出任香港地鐵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1995-2003),我認為那是地鐵最風光表現最好的年代。奈何時而世易,今日人才難求,出色的工程師未必擔得起管理港鐵如此龐然大物,出色的管理人才又未必有鐵路專業知識,但願政府能盡快物色到適當人選出任港鐵行政總裁,收拾殘局,撥亂反正。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0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海鮮網購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