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器官捐贈致戊肝爆發 全球首宗

器官捐贈致戊肝爆發 全球首宗

時事要聞

  【晴報專訊】本港出現全球首宗器官移植導致的戊型肝炎爆發個案,涉及5名病人,當中1人已死亡。醫管局昨表示早在7月初發現首宗病例,追查後發現再有4人接受同一捐贈者的器官移植後,肝功能出現異常;事件令人擔心器官移植安全性。但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戊型肝炎死亡率低,且有藥可治,不移植反會造成「浪費」。

 

戊肝病毒在血液中流竄,除眼角膜外,各器官都可能有病毒,但由器官移植感染個案罕見。(iStock)

 

  醫管局透露,1名29歲女性在今年2月底因急性腦出血致腦幹死亡,5名6至66歲病人在接受其器官移植後,肝功能出現異常。化驗後證實捐贈者及5名病人的血液含戊肝病毒;當中1名59歲男病人在本月18日離世,1人情況穩定,3人已出院。醫管局將立專家小組,進一步檢視器官移植安全性。

 

袁國勇指,戊肝死亡率低,不會導致慢性肝炎。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首病例在7月4日出現肝功能異常,至8月8日發現第二病例,追查後有3名受贈者早在4至5月起有肝功能異常情況,相信從捐贈者身上感染機會最大,但仍需待基因排序證實。全部人已於上周五(24日)和前日(27日)起處方抗病菌藥「利巴韋林」。

 

1人死亡 相信與戊肝無關

 

  針對死亡病例,袁指患者2月底接受肺移植,本月中因腦膜炎死亡。雖然戊肝可致腦膜炎,但患者體內環狀疱疹病毒異常高,相信死因與戊肝無關。

 

 

  戊肝病毒非常普遍,世衞指全球每年約2,000萬人染病,港人中18.8%人有抗體,但本港無在捐血或移植器官前檢測。袁解釋,戊肝死亡率低,且利巴韋林有效率近8成,過去僅2宗因器官移植感染個案,「不會致慢性肝炎,對健康群體威脅小,檢測效率偏低。」他指最常感染途徑為食生肉,尤其是豬肉、豬膶等;患者帶病毒糞便流入海洋,亦可能污染生蠔。

 

  袁坦言本港捐贈者稀缺,即使捐贈者是帶菌者,只要器官功能正常,繼續移植對病人仍有利,「只要移植後處方利巴韋林,傷害可減至最低。」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海鮮網購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