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28
十一月
啟德體育館|MAMA《Mnet亞洲音樂大獎》 啟德體育館|MAMA《Mnet亞洲音樂大獎》
啟德體育館|MAMA《Mnet亞洲音樂大獎》
推介度:
28/11/2025 - 29/11/2025
20
三月
金鐘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李光裕 — 雕塑虛空 金鐘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李光裕 — 雕塑虛空
金鐘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李光裕 — 雕塑虛空
推介度:
20/03/2025 - 14/12/2025

立法會補選反映的政治生態

岑逸飛
論盡中港台

  香港立法會補選於3月11日舉行,補選議席涉及九龍西、新界東及港島區三個地方選區,以及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別的功能界別。立法會補選投票結束。有約904,000名選民投票,三個地區直選投票率是 43%,較2016年9月立法會換屆選舉投票率(58.28%)低逾15個百分點。三區之中,港島投票率大約43%;九龍西最高有44% ;新界東最低,僅得42% 。至於功能組別,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就有七成,但仍比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同組投票率(79.07%)低9個百分點。

 

  對於補選的投票率低,當然有各種解釋。選管會主席馮驊表示不評論投票率的高低,更有學者解釋,投票率低主要是媒體對補選的報道不足,以及反政府情緒較前減少。是否真的如此,大可商榷,而無論如何,投票率低所反映的政治生態,是市民對政治冷感,此一訊息,不論對建制派或反建制派來說,都不是好事。

 

  香港自港英殖民地管治以來的傳統,大部分市民都對政治冷感,不關注政事,不理會選舉。回歸以後,這種習氣基本上沒改變。目前香港700多萬人口,超過18歲以上永久居民可成為選民的近500萬,但今次補選的登記選民人數不過2,101,710,已說明有很多懶於登記做選民的「沉默者」,更不要說投票率低是代表了投「棄權票」。

 

  在選舉政治學,投票率低是一大弔詭。本來選票可以改變施政,偏偏有選民放棄機會,是否暗示這些選民願意任人主宰?有選民棄權,或許認定手中一票,既不神聖又無效果,反正社會不會就此改變。但這種悲觀心態不見得是健康的政治生態,因此改善投票率,應是改變一切問題的基礎。

 

  事實上,選票應是體現和發揮民主力量的最低成本做法。選民不願去投票,是否自覺無力去改變現況?而在民主制度下,不投票可等同投不信任票,但對民主毫無裨益。政治冷感是一種消極的政治態度,表現在政治行為上,是事不關己,「與我何干」?最好是避而遠之。許多不去投票的市民,多半是厭倦了政治,不想再聽到或見到政壇或政圈中無日無之的噪音,寧願讓自己抽離政事,專心去賺錢。

 

  不過,投票率低也不是香港獨有。根據國際民主和選舉協助研究所(International IDEA)資料顯示,現時203個國家,僅26個(13%)實行強制投票,有173個國家(85%)並無規範。而近20年的數據顯示,有強制國家的投票率比無強制國家僅高 7.3%。差距之少,在於很多國家的所謂「強制投票」有名無實。例如巴拉圭,有強制法例投票而不執法,結果投票率為68%;又如意大利,雖強制投票但無正式阻嚇措施,結果投票率是75%。強制投票最成功的是澳洲,規定如不投票將被罰款,並且需要作出解釋,結果投票率達94%。

 

  總而言之,政治冷感是一種極複雜的現象,與政治參與互為因果。政治冷感在一定程度或可產生「順民」,令管治者放心,或可避免社會動亂與衝突。但另一方面,所謂「哀莫大於心死」,長遠來看,政治冷感使權力缺乏監督和制約,甚至影響市民對政治體制的歸屬感,以及對政治強烈不信任,進而弱化其社會責任感,令整個社會了無生氣。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86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