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22
一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 ─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 ─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 ─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推介度:
22/01/2025 - 31/12/2025
29
八月
亞洲國際博覽館|《FWD 富衛保險呈獻:COLLAR “GAME ON” LIVE 2025》 亞洲國際博覽館|《FWD 富衛保險呈獻:COLLAR “GAME ON” LIVE 2025》
亞洲國際博覽館|《FWD 富衛保險呈獻:COLLAR “GAME ON” LIVE 2025》
推介度:
29/08/2025

6成野生烏頭有微膠 小心毒從口入

6成野生烏頭有微膠 小心毒從口入

時事要聞

  【晴報專訊】微塑膠污染海洋,市民隨時自食其果。有研究發現,市面6成野生烏頭樣本含微塑膠,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解剖在街市購得的1條超過1.3米長的鮫魚、13條野生烏頭及30條魚腸,同樣發現塑膠碎片。綠色和平指,微塑膠易黏附有機污染物,污染物可積聚在生物及人體內,影響生態之餘,人類吃了有毒素的魚有機會致癌。

 

微塑膠多藏於魚腸內,因魚腸多數會被丟掉,市民毋須太擔憂。

 

  香港教育大學研究團隊去年在市面買了本地野生及漁塘圈養的烏頭各30條,結果發現6成本地野生烏頭內含微塑膠,平均每條含有4.3件微塑膠,最多的一條更有80件。在烏頭中找到的微塑膠多為大約或小於1毫米的綫狀微塑膠,成分超過7成是PP、PE或PET。

 

  研究人員之一、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霍年亨指,選擇以烏頭作研究是因為港人常食烏頭,而過往亦有研究在烏頭體內找到微塑膠。他說,這些微塑膠細小得難以看見,多在魚腸內發現。他相信綫狀微塑膠來源包括捕魚用具如漁網,以及洗衣時掉出的纖維。

 

細小難看見 易黏附化學物質

 

  霍又指,微塑膠容易吸引化學物質黏附,魚類大量進食會影響健康,若浮游生物食到膠後再被魚吃掉,會產生食物鏈效應,令高階生物的健康亦受影響,危及生態系統。

 

  但他認為市民毋須過慮食魚時食到膠,因魚腸多數會被丟掉,雖然食貝殼類等連內臟進食的海產時吃到膠的機會較大,但亦不會很大量。反而是化學方面,進食到黏附在微塑膠上的化學物質會有潛在影響。

 

陳可淳說,全球每年約有1,270萬噸塑膠垃圾落入海洋,香港更是海洋塑膠污染重災區,促請政府加快規管即棄塑膠。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指,微塑膠本身可能含有毒有害的添加劑,在海中又容易黏附農藥、塑化劑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可令魚類的腸臟變型、降低活動能力、影響生長及繁殖功能等。而毒素可經由食物鏈累積,增加人類中毒的風險,如干擾內分泌、甚至可致癌。

 

海灘微膠量遠超國際 促規管

 

  陳說,有研究指出本港海灘的微塑膠平均含量為每平方米約5,000件,約是美國的2.4倍,遠高於國際平均值。除了烏頭,全球至少170種海洋生物,包括青口、龍蝦等都含有微塑膠,本港流浮山及珠江河口的蠔亦無可倖免。由於PP、PE或PET多在膠餐具、膠袋、水樽等即棄塑膠品中找到,她促請政府加快立法規管即棄塑膠製品,訂立全面減塑政策;快餐業應立即淘汰即棄塑膠製品。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