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想上樓不等於想買、要買、有能力買

想上樓不等於想買、要買、有能力買

葉劉淑儀
葉劉的地球儀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開幕式的發言中,一句「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成為香港傳媒的報道焦點。皆因上星期,社會正為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鬧得熱哄哄。

 

 

  施政報告中提及的房屋政策,以「綠表置屋計劃」(綠置居)及「港人首置上車盤」(首置)最引起關注,坊間也有各種討論。然而,我認為值得商榷的,並不是計劃內的執行細節,而是「房屋並不是簡單的商品」與「以置業為主導」、「致力建立置業階梯」、「為不同收入的家庭重燃置業希望」這些主導思想之間的矛盾。

 

  土地供應不足、房屋嚴重短缺、公屋輪候時間長、基層市民擠住劏房、市民上樓難……這些是香港日積月累的深層次問題。不過,特首要弄清楚,市民「上樓難」,是指希望入住公營房屋,有瓦遮頭?抑或真的人人都想買樓置業,供樓供一世?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於2013年9月推出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指出,「目標是為每一個香港家庭提供適切而可負擔的居所……大前提是要持續增加供應,穩定樓市,重建房屋階梯,重視公營房屋(即公屋和居屋)的作用,促進社會流動。」而2017/18年度至2026/27年度的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6萬個單位,其中公營房屋目標為28萬個單位,但目前政府找到的土地只夠提供23.6萬個單位,嚴重滯後。

 

  此外,截至2017年6月底,政府的公屋輪候冊上有27萬人,輪候年期已由原目標三年拖延至四年七個月(我參選行政長官期間,更有市民申訴已輪候十二年!)。再加上20萬劏房戶,可見住屋需求有多嚴峻。

 

  可是,我強調,「想上樓」不等於想買樓、要買樓、有能力買樓。

 

「綠置居」、「白居二」難以發揮流轉效應

 

  施政報告把「公屋及綠置居」放在同一部分,指出「未來應以更多的綠置居取代出租公屋」、「將綠置居恒常化」,是很有問題的。雖然特首認為新蒲崗先導計劃提供的857個單位超額認購18倍是很成功,好巧不巧,今年6月落成的首個綠置居項目景泰苑,未入伙便被指有牆身及天花滲水等質量問題,加推的火炭4000個單位吸引力立即大減。而且,公屋居民正正因為以低廉租金住在公屋,才得以改善生活,他們未必有真正置業需要。政府卻「硬鼓勵」他們踏上所謂的置業階梯,似乎捉錯用神。

 

  綠置居的背後理念是公屋流轉,即購買了綠置居的公屋居民騰出其公屋單位給下一批輪候人士。可是,幾千個公屋單位相對於三十萬申請,實在是杯水車薪也談不上。再加上,綠置居是「搶」了原本能流轉的公屋單位而成,即公屋流轉市場永遠也少了這4000個單位供應,日後每加推一批綠置居,即公屋單位供應便少一批,此消而彼不長,恐怕難以發揮流轉效應。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亦公開表示,擔心綠置居會影響公屋輪候時間由四年七個月變五年,市民上樓難上加難。

 

  同時,特首提出把「白居二」計劃恒常化,連同未補地價的「租者置其屋」計劃,特首認為可釋放38萬個單位出來,可是,這38萬戶市民之後住哪裏?還不是把大批「客人」送了去私樓市場。

 

「港人首置上車盤」欠周詳考慮

 

  至於另一焦點「港人首置上車盤」(首置),我認為出台前未經心思熟慮,將經不起社會反覆推敲。

 

  施政報告指「首置」是「讓較高收入的家庭在私樓樓價持續上升下能重燃置業希望」,這是很危險的。樓價高升時,政府宜採取措施遏抑樓價或減低需求,而不是鼓勵買樓,刺激市場需求。

 

  「首置」的目標群是「月入不超過34000元的單身人士」、「月入不超過68000元的二人或以上家庭」,估計大約有二十二萬家庭,但只佔家庭總量8%,而且這群體並不是最有住屋需要的人士。政府預計2018年出售安達臣道地皮,提供一千個單位而已,少之又少。

 

  房協在90年代推出「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夾屋)遇上金融風暴,製造了一代「負資產」人士,社會經歷十多年才度過「復元周期」。政府似乎沒有汲取教訓,如今「首置」充滿「夾屋」的影子,而且購買折扣、補地價、轉售年期、如何防止炒賣等細節均欠奉,政府卻一股腦兒鼓勵買樓,與「房屋並不是簡單的商品」互相矛盾,市民把月薪大部分供樓,對推動經濟活力沒有裨益。銀行利息一直加,將來樓市一跌,「負資產」勢必再現。

 

房子是用來住的

 

  不論綠置居、「白居二」或「首置」,既沒照顧最基層市民,年輕人也沒能受惠。再者,置業與否實屬個人選擇,政府帶頭推動「要買樓」、「有樓才是王」此等價值觀並不恰當,最終得益的還是地產商。

 

  歸根究柢,正如習主席所說,「房子是用來住」的,「要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政府首要關顧的,是132萬貧窮人口、27萬公屋輪冊上的市民,及連安全居住都有問題的20萬劏房戶。

 

  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並無捷徑,我認為政府應該三思,回歸最基本直接的方法,盡快興建更多公營房屋(公屋及居屋),讓市民安居。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79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