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有尊嚴的離開,在香港好難…

有尊嚴的離開,在香港好難…

吳思源
看透生死

  過去20年,香港人口老化速度不斷加快,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65歲及以上的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在2015年為15.3%,較1997年時候的10%升逾五個百分點。近年,有關討論香港人「死亡質素」的議題亦有所增加,令我們需要認真探討如何能讓年老或末期病患者有尊嚴地離開世界。

 

  目前,香港人如希望在家裏善終,實行起來可說是困難重重;例如臨終護理的安排及支援、如何選擇合適地點(在家、社區、院舍),人手方面的配合,如緩治療應否由紓緩治療科醫生執行、或是應由老人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執行、臨終病人過身後的處理程序、如遺體被移送到公眾殮房後是否須要進行解剖、或擔心在家善終後會影響樓價的既有想法等。

 

  香港每年約有四萬六千人死亡,在醫院過身的佔總死亡人數九成五以上,而當中有接近四萬人屬於長期病患者。雖然,香港也有為臨終病人提供紓緩病床,病人在所有治療失效時,透過紓緩病床不再需要接受身體及心靈上的折磨,讓他們得到最後的尊重,可惜這類病床的總數不足四百張。

 

  2015年,《經濟學人》雜誌的一個調查顯示,英國在全球的「死亡品質指數」排行榜位例第一,而香港排第22位,遙遜於澳洲(第2位)、台灣(第6位)、新加坡(第12位)、日本(第14位)及南韓(第18位)。這些國家無論在紓緩治療、醫療環境、政府政策及公眾參與方面均勝香港。

 

  筆者早前參與一個有關探討如何「好死」的座談會,在場的嘉賓均認為,香港人可借鏡外國的做法,提倡市民預早規劃「預設醫療指示」及「在家善終」,好讓臨終者能選擇在自己家中靜養及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香港人確實可從三方面,包括在法律上、醫護上及生活上的準備,對「預設醫療指示」及「在家善終」多加認識,從而了解它們的可行性。筆者希望能將此議題推廣至社會不同層面,好讓更多人參與討論及加深了解。若港人能多了解及備妥「預設醫療指示」,便能在所有「維生治療」失效時,不用再接受臨終前無效用的急救所造成的痛苦,讓臨終者有尊嚴地離世。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1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