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港英管治新界的後遺症

岑逸飛
論盡中港台

  新界西的候任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因跟進新界橫洲公屋計劃,指控其中存有「官商鄉黑」的勾結,令這個原訂興建17,000個公屋單位、變成縮減至 4,000個的計劃。朱凱迪更向警方他遭受惡勢力恐嚇而廣受關注。

 

  據港府在2012年的研究,將橫洲約33公頃土地用作興建公屋,包括位於橫洲北面的露天貯物用地,以及南面的綠化地帶。其後政府於2014年提交修訂計劃,不向露天貨倉地打主意,只發展南面的綠化帶,花工夫去逼遷百多戶村民,而建屋範圍恰巧毗鄰發展商土地,雖然無法證實發展商是否早着先機,但這種「巧合」難免會引來「官商鄉」勾結的質疑。

 

  對於朱凱迪的指控,新界的鄉事派人士紛紛反駁。錦田鄉事委員會主席鄧賀年,就批評朱凱廸將橫洲發展問題發酵。元朗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梁福元則批評朱凱廸所說的「官商鄉黑勾結」,是言過其實,實情應是官商鄉「合作」。至於上水區鄉事委員會主席侯志強,則認同梁福元所說,謂朱凱廸有「心魔」,並聲稱可幫助對方「協調心魔」。

 

  無論如何,不管是官商鄉「勾結」還是「合作」,也不管是鄉「黑」還是「紅黃藍白」其他顏色,無庸諱言,新界鄉事派在香港確是有股勢力,擁有某些「特權」,使他們有別於在香港其他地區居住的所謂非原住民。也因為這些「特權」,令到港府處理新界問題特別棘手。

 

  一切要從歷史說起。今日的所謂「新界」,在二次大戰後,已被定義為九龍山嶺以北至深圳河一帶。港英時代,新界居民與殖民地政策曾有多次衝突,後來港英政府接受以華制華的方針,新界事務交由民政署與鄉議局(它是政府在新界區事務上一個諮詢及協商團體,成立於1926年。其職能包括促進政府與新界居民的合作及了解,並鼓勵遵守新界鄉村的風俗及傳統習慣)協商處理,以穩定新界局面。

 

  當年港英政府把香港居民原有的土地、人口及農業生態徹底改變,土地一律充公為「皇家地」,惟獨遇上新界原居民奮起維護家園,拒絕「皇家」收地,抗爭激烈,港英政府審時度勢,知道硬碰或會威脅港九的安定發展,於是因時制宜,多次讓步,一方面用買地租地換地來發展村鎮,以取得新界原居民合作;另方面則容許新界原居民擁有丁權,即肯定新界傳統由男丁繼承祖業並建屋的鄉規俗例。

 

  當年港英政府與新界原居民協商出來「特權」,日後逐漸變成無可否定和修改的「特權」。港英並且為拉攏地區鄉紳以間接管治新界而成立「鄉事委會會」,就政府新界事務政策發表意見,以保障新界原居民權益,形成了「新界」的特殊性。過去港英政府為方便管治而賦予新界原居民的特權,本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而《基本法》仍保留下來。回歸後鄉事派勢力更成為親政府及建制派的重要力量。

 

  一言以蔽之,新界問題是當年港英時代的後遺症,像個「潘朵拉」盒子,除了官、商、鄉之外更有其他「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政治元素。回歸後特區政府接了這個燙手山芋,如今侯任議員朱凱迪則想打開這個盒子,且看打開後香港是否更加動盪,禍害接踵而來?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2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