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力缺困擾百業 全局觀周詳應對
16/02/2023
本港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初見成績,但百業當前漸次復常,前綫人手普遍緊絀,其實遠更困擾民生。政府縱早已預視將有勞動力短缺,問題卻因近年社會巨變和規劃發展,提早到臨和惡化,當局必須展示出全局觀,既要掌握各行各業實際人力供求,也要合理支持引入外援和科技,以求周詳應對紓困。
引專才初見效 前綫荒更迫切
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昨透露,高才通推出7周以來,已批出7,700宗申請,當中30歲以下、有一定工作經驗百強大學畢業生,比率皆約一半。
引入外地頂尖優才,固然可為全城長遠升級轉型奠基,但各行各業前綫所欠缺的司機、侍應和售貨員,更見迫在眉睫。這邊廂,建造商會求救,工人短缺約7,000人或14%;那邊廂,日資成衣店又宣布,大幅加薪最多24%。
統計處2019年曾推算,2027年本港將欠約17萬人力,當中近半料屬初中及以下,疊加疫情首兩年勞動人口再萎縮14萬後,中低技術人員緊張,勢已進一步加劇。
然而,當前只有不同行業、組織如機管局,逕自推行人力調查,根本難見市場全貌,也難以勾勒出復常路上,轉職、復業等流動變化。政府倘沒法交出新一份全面、貼時的人力報告,勞福局希望勞資雙方就輸入外勞「互諒互讓討論」,怕只會是緣木求魚。
立法會秘書處前天曾公布研究報告,比較各地輸入勞工政策,或可作一個較客觀的參考。以前年勞動人口計,本港只有5,200人或0.1%為外勞,院舍護理員佔6成,少過日本的10.8萬(佔總數0.2%),和新加坡的76.5萬(21.5%)
過去3年爆疫期間,醫院、院舍滿目瘡痍,港府去年遂在傳統補充勞工計劃上,專門為院舍制定了更具彈性的補充人力方案,醫管局據報亦有意從廣東引入1,600名服務助理員。
雖然有勞工界議員狠批,新計劃是「賊佬試沙煲」,但當前北部都會區重磅基建紛紛上馬,各界亦不得不斟酌,讓建築業界也拆牆鬆綁,以免再次頻繁逾期超支。
精簡外勞審批 列明渴市職位
按照補充勞工計劃,當僱主無法找到本地勞工要引入外援,須逐例呈交予勞工處審批、勞顧會提意見,歷時約5個月,立法會報告認為,星、日皆有較清晰審批準則,不用外部諮詢,令程序更精簡,前者可快至1周內完成。
既然港府可制定出人才清單,為13類專才直接開綠燈,不妨參考外地,更清楚列出輸入中低技術外勞的適用類別和範圍。
以澳門為例,政府列明建築、製造、餐飲等不同行業內,外援可從事哪些職位和職務。當地去年第二季逾45萬份勞動職位中,高達36%僱用外地人,當中又有近半居於珠海、中山等境外城市。
內地是本港全面補充高中低技術勞動力的最重要來源,港府倘要利用類似澳門外勞即日來回的模式,以紓人力燃眉之急,跨境交通和出入境服務,都必須更便捷順暢。如確信要藉科技另闢新徑,則也要研究提供津貼、配對,為業界長遠升級增值,掃除路障。
獨家優惠【etnet x 環球海產】用戶專享全場95折,特價貨品更可折上折。立即使用優惠代碼【ETN1WWS】,選購五星級酒店級海鮮► 立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