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工程延誤 增監察新技術追落後
22/06/2022
受累新冠疫情,啟德體育園區部分工程將須延期1年。疫下工程物資、人手全受影響,環球建築項目廣見延誤,港人最關心公共工程、尤其公營房屋一旦滯後,如何補救問責。港府實際建成的公屋居屋,長期未達標,隨着正副財政司司長分工漸成形,當局應及早公布透明的土地建屋監督機制和關鍵績效指標(KPI),更要善用新技術、新協作模式追落後,履行提速、提效、提量的3大承諾。
政府延長工期 公屋進度未明
體育專員楊德強透露,由於疫情影響建築物料供應,疊加高峰期眾多工人確診或隔離,啟德主場館及室內體育館將推遲9至12個月投運,料2024年中陸續啟用,強調不影響2025年全運會。
發展局3月曾公布,將因應疫情授予政府工程合約最多6個月額外工期,市民固然想知道啟德承建商其後是否每天須付430萬元違約賠償金,但大家顯然更關注,公營房屋有否延誤。
特首林鄭月娥曾拋出「得意想法」,若房委會建屋太慢,可代付輪候公屋津貼,以建立問責精神。問題是房委會資訊不盡透明,議員黃元山曾投訴,須逐年對比其5年建屋預測,才知會方過去8次更新,平均每次都有15%單位延誤。
他所屬的團結香港基金發現,公營房屋過去9年落成量皆不達標,缺口等同14條彩虹邨;倘繼續延誤,未來10年料僅建成27.7萬伙,難及長遠房屋策略的30.1萬。議員連番追問下,當局4月始拆解房委會有11個項目、約2萬個單位進度落後,最大挑戰竟是天氣,甚至更超疫情衝擊。
在新加坡,建發局已收復疫下一定失地,今年4月共58個組屋項目,須延期至少半年,按年減逾兩成。局方歸功他們協助承建商招募引進工人,分擔各式額外成本,更頻繁支付中前期款項,紓緩對方現金流壓力,以及自行建立物料儲備。
星助引入勞工 紓減組屋延誤
本港發展局頗引以為傲,至今以「新工程合約」批出逾300個工務工程,提倡合約協作文化,共同管理分擔風險,預早通報、商討和協調潛在挑戰,但運房局每次面對建屋延誤質詢時,總是只強調房委和房協會督促承建商增加人手、加快進度、加強巡視地盤、舉行地盤會議、實地檢查等,卻鮮談協作解困,如怎樣填補熟練工人的短缺。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已與候任副手黃偉綸初步分工,對方會較集中處理土地、房屋、交通運輸,自己則負責統籌總體土地房屋供應。他們將研究精簡土地發展程序,壓縮「生地」變「熟地」時間兩年至兩年半,也會利用創新科技加快建樓。
極端天氣愈趨頻繁,多使用「組裝合成」(MIC),將現場建築工序移至廠房,有助應對豪雨暴風,也有利紓減勞動力和施工場地限制。而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區塊鏈技術等,也可讓專業人員同步透明地共享工程信息,加強溝通協調,及早釐清設計和施工誤差,減少延誤和額外支出。
陳茂波希望外界可給予時間新政府,上任後先內部商議,再提出績效指標。惟願有了KPI後,覓地建屋的資訊也可漸見透明,方便各方鞭策民生基建從速推進,切實解決劏房、籠屋等問題,讓廣大市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你點睇?】美國聯邦政府再停擺或令關鍵經濟數據無法按時發布,你認為會否對股市造成負面影響?►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