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歿善終增支援 輔導生者迎明天
06/04/2022
第5波新冠疫情下,全港增添了逾8,000亡魂,昨日清明節倍思親。特首林鄭月娥昨代表政府,向離逝者表達深切哀悼,對家屬和親友致以最深切慰問。
港府首務固然是要避免再有病人離世,但近月不幸病歿者最後一程處處有失尊嚴,至今仍有先人因行政失當提早腐化,當局有必要增加資源、改善流程,防止親屬一再承受額外傷痛,並應提供額外情緒支援。建立紀念碑憑弔,也是國際協助慢慢紓減哀傷,以史為鑑,迎接明天的普遍做法。
本地疫情近日徐徐回落,每日死亡數字終降至100人以下,但仍不比過去一整年的數字低出多少,醫療殮葬系統不勝負荷。
紐約市年初亦曾因變種疫情,每天病歿人數重越100,惟前年未獲認領遺體運赴孤島大舉混葬的畫面再沒重現。反倒是港府前瞻準備欠奉,令社會從最初遺體亂置急症室、棺木一副難求,到殯儀館頻頻拒收,連月傳出一幕又一幕揪心畫面。
欠前瞻補救慢 殮葬連月亂象
可惜,當局遲來的補救,至今未見完善。殯儀業商會理事長郭凱邦表示,從離世至出殯需時,已由最差近1個月,改善短至1周,但近日氣溫回升,公眾殮房加設的臨時凍櫃卻不夠冷,令遺體提早腐化。櫃內又沒層架妥善擺放,遺體偶捱腳踏。
喪禮、墓地、龕樓縱為逝者而設,但更是協助在生者過渡哀傷的儀式和工具,偏偏本港連可供盡最後孝道的陰宅也供不應求。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廖廣申提醒,疫下未必能送別親人,辦理後事亦有諸多限制,建議與身邊人傾訴感受、容許自己哭泣,且預留時間疏導情緒。
中心的自殺預警指數,不久前破頂,另有調查顯示,港人抑鬱情況冠亞洲。外國經驗顯示,因疫情失去親人,家屬比一般喪親更哀痛,適應時間亦更長。
衞生署近日設立了由臨床心理學家主理的疫時哀傷支援熱綫,卻僅會維持至本月底,其後須由東華三院、贐明會、聖公會聖匠堂等有志機構撑起。六大宗教昨日也發表聯合悼念短片,盼望生者節哀。
倫敦畫心憑弔 紐約種花紀念
在倫敦,有新冠喪親者義工組織,去年起自發在泰晤士河南岸一道對正國會的500米長牆,為全國逾18萬死者逐一親手繪上紅心,各方正爭取令它成為官民永久憑弔、反思和療癒象徵,也冀盼尋獲公義。
在紐約,市政府去年3月在首名已知新冠患者離世一周年,將部分逝者的容貌投射到布魯克林大橋以示哀悼,同時展望未來。當地更將荷蘭花商昔日為911恐襲送上百萬洋水仙頭的種植傳統,延伸至新冠離世者,令全市在春天開出更多黃花,讓紀念來得生氣盎然。
誠然,不論食環署,抑或管理多個墳場的華永會,近年都致力推動環保殯葬,如死後在花園撒灰綠蔭後人。
只是,社會畢竟難以要求疫下有親友猝逝人士,悉數接受從簡從略,當局短期必須盡速加碼投放殮葬和輔導資源,以助他們撫平傷痛,長遠則可更努力移風易俗,推廣雖死猶生的積極新理念。
【你點睇?】高市早苗當選日相,你認為中日關係前景會否受損?►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