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路綫須加固 釐清推算減疑慮
23/03/2022
本地新冠確診近日續於中高位橫行,特首林鄭月娥前天否認已改行「與病毒共存」路綫,但對於未來大方向卻不置可否,社會確是時候多加共議斟酌。當中央政府專家再次申明要維持「動態清零」後,可以預期亟待與內地恢復自由往還的本港,仍需要根除傳播鏈,未具條件選擇「走向風土病」。港府除致力重點谷針遏低重症死亡率,顯然也要從速回應學者專家的染疫推算,紓減市民疑慮。
內地堅持清零 港須守好大門
被問及暫緩全民檢測是否代表選擇與病毒共存時,林鄭促請外界別私下結論,稱目前只屬階段性評估及總結,但她坦言,未能完全釐清未來策略,需考慮生命至上、科學為本,結合世衞、內地和本港專家觀點,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努力制定更符合本港需要的抗疫模式。
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昨日為港府辯解,不做全民核酸檢測,本身並不等於香港已在疫情防控上躺平,當局實際上一直圍繞「三減」、「一優先」等戰略部署和疫情鬥爭,減少死亡、重症和感染,優先救治長者,並取得積極成效。
雖然內地近日同樣疫情頻發,梁萬年向新華社強調,講求快速、精準的「動態清零」總方針,不會有所動搖,目前視Omicron變種株為「大號流感」為時過早,因為當感染人群絕對數大,整體重症和死亡數量就會高,仍將是巨大危害。
這意味希望與內地重新通關的本港,暫沒條件依照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所言,及早安全有序地令新冠變成與流感相若的風土病。作為國家「南大門」,本港倘決定繼續清零,他指邊防措施,一定要比1月初時更嚴謹,包括檢疫酒店「滴水不漏」,確診回落至3位數時,將要全城核酸強檢不止3次。
然而,9成70歲以上長者打畢兩針、儲備新冠口服藥寬鬆發放,這兩個梁卓偉眼中的「共存」前提,其實對於達成三減目標本身,亦絕對有利無害,宜從速推展。
外國決定病毒共存與否,既考慮疫苗接種,也顧及自然免疫水平。有別接種總數、功效客觀可量的疫苗,本港各院校和專家對實際染疫人數各有推算,如港大醫學院表示目前已有440萬,1個月後將升至450萬,中大醫學院更指這波總計會有450萬至500萬。
官方核酸和抗原檢測確診總數只有106萬宗,惟衞生防護中心一直以疫情走勢難以判斷,拒絕評論學者的數學模型,反而有機會令社會掉進不必要的恐慌。
政府數據最多 速解說免恐慌
港大統計及精算學系系主任尹國聖日前撰文提醒,同校醫學院推算的上下限相當闊,統計學上可信度存疑。以全港最高危的圍封大廈近日強檢初陽比率平均才11.6%來看,他指出,兩大醫學院俱明顯高估了當前疫情,恐加劇市民疑慮,導致很多輕症患者動輒求醫,增加醫療體系負擔。
新冠病毒狡猾多變,既有的新冠疫苗、口服藥和自然免疫力,對於下一款來襲的變異株效用高低,難以逆料,各方必須及早探究短中長期最適切的控疫策略。坐擁全城最完整疫情數據的港府能否全面分享當前統計、釐清走勢,顯然至關重要。
【說說心理話】疫情封關期間,獨自陪絕症丈夫赴日求醫,24/7貼身照顧,如何處理壓力及情緒?► 即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