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氣候假大空 美批華轉移視綫
02/11/2021
氣候暖化問題逼在眉睫,有關氣候議題的國際峰會相繼登場。不過,20國集團(G20)峰會在氣候相關承諾卻令人失望,雖同意環球氣溫增長不高於攝氏1.5度,又聲言採取行動,惟未能定下「碳中和」明確期限,淘汰煤電也沒有時間表。而美國總統拜登在緊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乘機發難,歸咎中俄拒作承諾。拜登的指摘相當無理,合力對抗氣候問題本就艱難,西方國家盤算自身能源利益,將能源密集工序外判到中國,同時卻又指摘中國高排放,是否公道?
歐美外判工序 華成排放代罪羊
拜登對氣候變化的取態,與主張退出《巴黎協定》的前總統特朗普南轅北轍,但在推卸責任上,卻是口徑一致,兩者均試圖將環球氣溫上升諉過於中國,淡化已發展國家的責任。
西方談及全球暖化時,總愛提及中國碳排放量整體較高,彷彿中國是一切氣候問題的元兇,這是將問題過分簡化,無視複雜的世界現實,而且亦忽略了歷史和人均因素。
計算當前的總排放量,中國無疑較高,惟綜觀歷史,西方國家實現工業化遠早於中國,尤其美國,長期是世界碳排放大戶,直至2006年才被中國追上,若從1850年開始計算,美國碳排放幾乎是中國的兩倍。
再者,碳排放量的計算往往按生產工序進行的地點而定,如此一來,當歐美國家持續將排放量高的工序搬到中國,中國製造的產品在歐美大行其道,排放卻都算到中國頭上。以高耗能的鋼鐵業為例,佔中國碳排放逾10%,惟當全球逾5成鋼鐵都由中國生產,一味斥責中國碳排放高是不公道,況且以人均計算,包括中國在內多個屢成狙擊目標的國家,並非前列。翻查數據,2018年美國人均碳排放為15.2噸,澳洲更達15.5噸,德國為8.6噸,中國僅7.4噸。
在減排方向上,中國與西方是一致的,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像形式出席G20峰會時,亦表示中方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支撐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
惟中國一直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基本原則,碳排放不能只看當前,不看歷史,不能只看總量,不看人均,不能只看生產,不看消費,要公平地顧及發展中國家發展需要,不應因減排而延續貧窮。故中方不可能盲目按照西方的目標做,中國本身也面對經濟放緩壓力,「能耗雙控」政策引發多地限電,工廠停工,不僅經濟受挫,上季GDP增長降至4.9%,也令環球供應鏈更加混亂。
追求能源利益 歐美各懷鬼胎
中國兼顧現實情況,負起自身責任,切實穩步推進減排,定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美國氣候特使克里提倡的2026年碳達峰對中國並不現實,只會引發更多意想不到的危機。
國際氣候應對方案欠約束力,對發展中國家補貼不到位,執行不力,已是老問題,究其原因,非中俄不肯承諾,而是一眾已發展國家也有各自能源利益盤算,各懷鬼胎,以至難通力合作。
美國本身就是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天然氣、石油蘊藏量大,加上頁岩油開採技術取得突破,能源上已能自給自足,甚至變成出口國,能源企業與地區居民、政客結合成利益共同體,極力反對綠色政策。石油儲量世界第二的加拿大、煤資源豐富的德國,也有類似情況,環保說易行難。
西方國家喊口號很容易,克服利益衝突難題,將措施落到實處,才是關鍵,而不是諉過於人,轉移視線。
送禮活動浪接浪!想緊貼著數活動消息?即Like etnet 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