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etnet精彩內容


香港文憑試歷史科爭議是鬧劇

岑逸飛
論盡中港台

  今年5月14日的香港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考試,一條題目被指美化日本侵華。試題包含3條分題,當中最具爭議的為分題(c)﹕-

 

  「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試參考資料C及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8分)

 

  其中的資料C:引用日本法政大學校長梅謙次郎在1905年出版的一篇文章,提到清國教育家范源濂向他稱大清國有意改革,但修讀法政課程要六、七年時間,希望他作為法政大學校長,可設置法政速成學校,使留學生可於一年修畢。

 

  其中的資料D:有兩篇引文。引文一,來自1912年1月黃興代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寫給大日本帝國元老井上馨的一封信,要求對方委託三井洋行籌募資金,用以支持推翻滿清及成立新政府。引文二,是日本三井洋行代漢冶萍公司備款250萬日圓借款予中華民國政府的合同,借貸以大冶鐵礦作抵押,借款期一年,年息七厘。

 

  考試同日的晚上,教育局發表聲明,指有關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致試題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5月15日的教育局記者會上,重申教育局對試題「嚴重傷害國民感情及尊嚴」深感遺憾,更直指考題在資料選取和題目設計上都不能符合高中歷史課程的宗旨,認為題目沒有討論空間。

 

  中國近代史講中日關係,1894年的甲午戰爭不可不提。但課程範圍限於二十世紀,不兼顧十九世紀,這樣的設計將歷史割截,只涵蓋1900年至1945年,已頗有問題。再從試題來看,從1900年至1945年,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及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殺,都足以說明日本的狼子野心,但試題避重就輕,參考資料只引述1905年及1921年日本給中國的小恩小惠,明顯有所偏頗,且試題以「利多於弊」設問,已類似結案陳詞,開放式的提問應為「是利或弊」或「是功或過」,而資料引文應是利弊兼顧,才算公允。由於試題經審題委員會成員一致接受,試卷才正式定稿,可見出題者有問題,而更有毛病的是層層把關者,說明考評局對出題機制須深入檢討。

 

  當然,學生可採取「弊多於利」的立場作答,但是否會得到高的評分,就很難說了。而且若要加上政治色彩,日本侵華所謂「利多於弊」,也有外交例子可援引。1972年9月27日,毛澤東會見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來訪時的談話提到:「…我們要感謝日本,沒有日本侵略中國,我們就不可能取得國共合作,我們就不能得到發展,最後取得政權…」另外,據說在1978年,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訪問日本時表示:「如果不是日本入侵中國,中共也沒有今天。」不過,作為外交口吻,也有人將這些話解讀為「黑色幽默」。

 

  無論如何,取消試題是公開考試一個嚴肅舉措,有一個程序準則,可參考專家、考評局、中史科老師及考生的意見才作決定不遲。如今教育局倉卒要求取消試題,給考生的後遺症頗大,並且給人「政治打壓」的感覺,使到本應是嚴肅討論的爭議,變成一宗鬧劇,令人遺憾。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2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