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施政報告》房策走歪

《施政報告》房策走歪

葉劉淑儀
葉劉的地球儀

  今年的《施政報告》,雖然特區政府沒做期望管理,但是社會大眾都明白,在目前那麼嚴峻的局勢下,《施政報告》是不會有甚麼鴻圖大計或突破性措施的了。果然,《施政報告》只集中四個範疇───房屋、土地供應、改善民生及經濟發展。而且當中很多政策措施都是舊瓶新酒,只是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加多啲」而已。

 

土地供應只排第二 

 

  四大範疇中,以房屋先行,土地供應只排第二。

 

  這大抵是因為行政長官明白,所有增加土地供應的建議都需時經年,無論是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三類私人土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抑或「明日大嶼願景」等等,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

 

  舉例說,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450公頃私人擁有的新界棕地,這建議討論多年,特區政府一直拖著辦,發展局說要做棕地顧問研究報告也說了兩三年,報告至今蹤影全無。為甚麼呢?因為棕地上有各種各樣經濟使用者,包括倉儲、停車場或貨櫃停泊等等,回收棕地,那要怎樣安置或賠償他們?是不是為了建屋就犧牲他們,任由他們倒閉或失業?相信協商過程將會漫長而複雜。

 

  又例如建議發展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這三條寮屋村,隨即有茶果嶺村老村民向傳媒表示懷疑,說「你咪收囉!港英政府都做唔到,個個特首都做唔到,我就唔信林鄭月娥做到啦!」(《香港01》10月17日)。的而且確,以特區政府目前的政治能量,相信難以順利推動如此龐大的收地拆村計劃。

 

不認同房屋是商品

 

  房屋是四大範疇之首,重中之重。既然不能在一時三刻增加土地供應,便唯有「炒近路」,拿公屋居屋變陣,例如加快出售「租者置其屋計劃」39個屋邨42000個未出售單位,還有「綠置居」、「白居二」等等,至少數字上是增加了房屋供應。

 

  不過,我對於行政長官說「上任後便馬上為房屋政策定位,清楚表示房屋並不是簡單的商品,適切的居所是市民對政府應有的期望,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施政報告》段10) 這觀念,並不苟同。

 

 

  我認為行政長官的房屋政策思維混亂,一方面指「房屋並不是簡單的商品」,即仍然視房屋為商品;另一方面以為「適切的居所」等於置業,以為市民「買到樓」就會心安,社會就會穩定,於是落力鼓勵市民買樓、「上車」,我認為這主導思想的概念值得商榷,引致房策走歪───「租者置其屋計劃」、「綠置居」、「白居二」等計劃,其實均是人為扭曲的方法,以政府補貼的方式幫助市民買樓。

 

房策走歪

 

  我明白,「市民置業便安心,市民安心社會便穩定」這說法有一定理論基礎,有香港著名經濟學者素來主張政府賣公屋,以增加香港居者有其屋(home ownership)的比例,認為越多人有物業,便等於越多人擁有財富,越多人對社會有歸屬感,社會便越穩定。也有智庫大力支持這理論,主張分配房屋等於分配財富,磚頭等於財富,令市民認為「買樓就是王道」。

 

  然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致辭時說過,「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中央政策並不鼓勵將過多資源投入房產發展,認為房產是泡沫,而真正創造財富、創造新的價值的,是要靠科技創新。特區政府持續灌輸置業心態,其實是沒有好好掌握中央政府的思維。

 

  再說,「租者置其屋計劃」衍生不少社會問題。

 

  一是引致不公平。公屋租戶租金便宜,本身等於長期由政府補貼,現在更能以市價2折購買單位,等於又多一重優惠,等於形成新的特權階級,對於「甚麼優惠也沒有」的中產而言,可說十分不公平。第二,公屋租戶「升呢」 做業主後要承擔更多責任,例如公共設施、修補斜坡、私家路的維修保養等等,動輒要付出巨額金錢,未必是公屋居民能負擔的。

 

  而最重要的是,即使有更多公屋租戶願意「置其屋」,對於縮短公屋輪候冊上的輪候時間沒有幫忙,仍是未能讓更多有逼切住屋需要的基層市民更快地「上到樓」。

 

放寬按揭助長泡沫

 

  至於放寬按揭的做法,更有推高樓價、助長泡沫之嫌。一方面,《施政報告》經濟發展的部分指出「本港經濟在第三季應已步入技術性衰退,政府在8月中已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0至1%」(《施政報告》段43) ,又說經濟下行「勞工市場將面對更大裁員壓力」(《施政報告》段44) ,同時卻放寬按揭,千方百計鼓勵市民買樓,實在是非常危險的做法。某程度也反映整份《施政報告》的思維並不連貫。

 

  已有評論指放寬按揭至八成(樓價上限一千萬) 、九成(樓價上限八百萬)的做法,等於可以借多過銀行的壓力測試,市民即使因此而付得起首期,日後也未必供得起,經濟衰退,便將造就一批負資產。

 

  還有,有能力買八百萬一千萬單位的人士,基本上就不是最有逼切住屋需要的人。政府應否把目光投向真正需要適切居所的基層市民?

 

適切居所是基本人權

 

  根據聯合國人權委員會(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所指,適切居所是基本需要,是基本人權(The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而政府的首要責任是確保人民有適切居所,而不是要人民置業,更不是把房屋視為商品或置富工具。

 

  在這大原則之下,特區政府首要幫助的,應是基層市民,例如水深火熱的劏房戶或無家可歸者,他們才最急切需要政府緩助,盡快「上樓」,改善居住環境。

 

  我希望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能弄清楚房屋政策的真正目標,改變一味鼓勵置業的思維,推出更多長遠而有效的政策,增加公屋供應,讓更多基層市民獲得適切居所。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38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