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中國的「勿謂言之不預」

岑逸飛
論盡中港台

  今年5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五月荷」的社論《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表達中國會將稀土作為武器,反制美國的無端打壓。文中表示﹕「貿易戰沒有贏家,奉勸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維護自身發展權益的能力,勿謂言之不預!」

 

  有外媒發現,《人民日報》過去只曾兩次使用過「勿謂言之不預」,時間皆在於與鄰國爆發戰爭前,一次是1962年中國與印度的邊境戰爭,《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論,警告印度立即從邊境撤軍,否則中方將使用武力。社論說﹕「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

 

  另一次是1979年的中越戰爭。早在1978年9月起,中越雙方開始相互指責對方軍隊越界。《人民日報》於1978年聖誕節發表社論《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提出警告﹕「如果你們仗恃有蘇聯的支持,得寸進尺…必將受到應得的懲罰。我們把話說在前面,勿謂言之不預。」結果中國於翌年2月,發起對越南的自衛還擊戰。

 

  上述僅是《人民日報》社論,在其他媒體,中美貿易戰期間中方使用「勿謂言之不預」就更多了。例如去年4月6日,新華社在其微博《新華視點》,發佈《新華微評:「勿謂言之不預!」》,警告美國不要再加劇貿易衝突。又如去年12月9日,針對加拿大逮捕孟晚舟事件,《人民日報》在微信公眾號刊文《中國對加拿大採取行動了,釋放了三個強烈信號!》,文末寫道:「鬥爭形勢很複雜,但中國不是嚇大的,放人是必須的。勿謂言之不預也!」

 

  如果按照上兩次《人民日報》說「勿謂言之不預」的邏輯,說了之後便掀起戰火,似乎中美之間,山雨欲來風滿樓,危機四伏。但會否也是杞人憂天,過分誇大所謂「言之不預」的凶險性?這裏不妨審視一下,中文詞語「言之不預」,是否含有很大的威力?

 

  所謂「勿謂言之不預也」,意思是「事後別後悔,不要說沒跟你事先警告過」。但說這話時的語境,多是自上而下的訓示,很少是自下而上的勸告。至於其出處,最早的文獻可見於清康熙41年上諭《訓飭士子文》,是皇帝用來訓勉各級學校學子,先修品行,方能成就學術事功,是個中性字眼,不含警告意味。

 

  「勿謂言之不預」成為警告字眼,始自清乾隆58年,英國派馬加爾尼(Macartney)率領團隊到達中國,帶來英國生產的最好產品,拜見乾隆,想與清政府通商,當時被乾隆拒絕,並訓斥外國商船不要再來,否則會被驅逐,「勿謂言之不預」。其後雙方的貿易糾紛,發展成鴉片戰爭,而銷煙的林則徐,在與英國人談判過程文件,多次使用「勿謂言之不預」。結果清政府在鴉片戰爭戰敗,當時說甚麼「勿謂言之不預」,竟然是紙老虎,戰後簽署《南京條約》,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可見不要以為「勿謂言之不預」有甚麼神奇法力,一方面,它具有虛張聲勢的作用,所謂「先聲奪人」,可以嚇唬一下對方;而另一方面,如果說的一方,具有真正實力,不是虛有其表的空心老倌,則其對手就不能掉以輕心,提防焦頭爛額,以滑鐵盧收場!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5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