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哪些美國人有替中國說話?

雷鼎鳴
雷鳴天下

  日前與一些傳媒人飯敘,當時《南華早報》老總譚衞兒剛從美國華盛頓回港,據她所說,華府那邊對中國的態度並不友善,氣氛不好,很難找到替中國說話的人。

 

  譚衞兒此說應十分準確,我過去在不同的來源亦多次聽到相近的看法。其實美國國內抨擊中國的言論,由來已久,只是於今尤烈而已。為何有此現象?

 

美商人想賺錢又想保留技術

 

  美國一般民眾對中國的了解素來膚淺,據我長期觀察,普通的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遠不及中國人對美國的熟悉,儘管這也是很不全面的。

 

  過去二、三十年,美國一般的受薪階層,實質收入上升甚少,有些人甚至倒退了,現在特朗普突然跑出來說,他找到原因了,是中國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諉過於人本是人性弱點,美國人民當然容易受惑,在民粹主義排外、反精英的氛圍下,不少人都會中招被騙。

 

  中國本來寄望於美國商人,他們在中國賺了大錢,不是會說好話嗎?這倒未必。

 

  中國的國策是以市場換技術,我有龐大市場供你賺錢,你來投資可以,但要轉移一些技術過來作為交換,世貿組織也容許這做法。

 

  雖然商人以追求更大利潤為天職,但他們當然希望既得到市場,又能維持技術壟斷,所以特朗普政府要求中國停止技術轉移的政策,商人會心中喜悅;至於知識分子,反華聲音部分來自他們的民族主義,但可能也源自恐懼。

 

  害怕甚麼?美國人一直認為自己的政經制度天下無雙,但現實是採取另一制度的中國,過去40年表現亮麗,國力大有超越美國之勢,哪能不驚?

 

美國國民對華崛起恐懼而排斥

 

  但若要說美國人全都看不通形勢,也是不對。美國真正精英中的精英,除了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特朗普外,也有好些為中國辯護的聲音。只舉幾個例子。

 

  此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鼎鼎有名的薩克斯(Jeffery Sachs)教授對美國指使加拿大拘禁孟晚舟便發表了長文及接受訪問,力陳美國政府絕非維護國際法治,而是害怕華為太厲害而已,做法極為不當。兩周前我在北京大學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應邀而來的2007年經濟諾獎得主麥爾遜(Rogen MYERSON)忍不住在演講主題以外加上一大段說話,直言在中國強烈地感到自己是美國人,但對特朗普發動貿易戰感到十分難過(very much saddened),相信其結果一定是事與願違。

 

  今屆的經濟諾獎得主羅默(Paul Romer),我在本欄曾介紹過他的貢獻,他在12月領獎當日早上與第三任妻子舉行婚禮。其後他應記者訪問,雖不明言,但卻是明顯的批評美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由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他首先指出,若說是竊取別人技術,美國自己便一早已開先河。他說的先例可能是指19世紀時英國是科技最領先的國家,美國人抄襲英國是毫不遲疑的。

 

學術界精英對特朗普感失望

 

  其實美國抄襲英國科技最有名的例子是更早時期的斯萊特(Samuel Slater),此君被杰克遜總統稱為「美國工業革命之父」,但英國人卻視之為「英奸」,他英國出生,14歲時開始在英國的紡織廠當學徒,憑其驚人記憶,把當時被當作國防機密的紡織機技術默記於心,1789年21歲時跑到美國,助其建立了紡織業。

 

  羅默一貫的理論是新的意念或技術愈多人分享愈好,人類的進步會最快,他這觀點與他1988年在我有份參與組織的一個會議中首先宣讀,後來憑此得諾獎的一整套理論,一脈相承。不過,現在中美的技術或意念交流很可能會各行其事,這對人類的進步會造成重要的負面影響,近日世界股市都有下行壓力,部分原因或與此有關。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31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