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代客探監 終審奇裁

石老師工作室
為理發聲

  本港首宗「代客探監」案早前於終審法院進行上訴,日前裁定探監的上訴人得直。這個「離地」的裁決頗為「離奇」,也少不免令市民莫名其妙。雖然「代客探監」變得合法,但是否合理,不言而喻,公道,自在人心。

 

  有公司東主和僱員因受客戶委託,代為探訪候審人士而被控串謀詐騙罪。兩人早前就相關控罪,上訴至終審法院,並以《監獄規則》中「朋友」的定義作為上訴的理據。

 

  終院將「朋友」界定為「毋須與候審囚犯相識,只要探監者並沒有不當意圖」便可,並認為上訴庭誤將候審人士與已被定罪的在囚人士混為一談。判詞指出,上訴人是受候審人士的親人委託,代為履行親友的作用,此舉不會扭曲「朋友」意思,因此,「朋友」的定義應擴大至涵蓋上訴人的角色,而上訴人聲稱自己是候審人士的「朋友」並非失實陳述,故獲判上訴得直,真令人啼笑皆非。

 

  「朋友毋須相識」?這無疑已超越了一般人的理解。根據《漢語詞典》,「朋友」是除情人或親屬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

 

  事實上,朋友應是雙方人際關係已發展到某個階段的人,從相識、泛泛之交,以至好朋友、知己等,似乎連幼稚園學生都不會懷疑自己的理解;至於候審與在囚人士在「朋友」方面又應分別有不同的理解,就更非普通人所能理解了!

 

  若實事求是地去看,「代客探監」本質上,「朋友」根本並沒有感情存在,而只有利益關係,固然稱不上甚麼情感上支持、協助在囚人士更生,連代傳物資的意義可能也不太大,因日用品如毛巾等,基本囚所都會有提供,反而那些委託探監的「客戶」身份及背景,卻更耐人尋味,他們會否容易成為社團內部的傳話人或代社團人士「處理」事務,不得而知,但肯定會加重了懲教署在資源上,尤其是前線工作人員的保安壓力,以防有任何「閃失」。

 

  「代客探監」日後會否成行成市,尚須拭目以待,但短期內就肯定變成獨市生意。這不但會對懲教署日常運作造成不必要的妨礙,尤其是為加強保安,而令職員要更加警覺,而在支援在囚人士更生,無論是候審或已被定罪者,又從何談起呢?

 

  無上限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對「代客探監」在法理上構成了另一番理解,但這卻給社會發放一個錯誤的信息,還可能會令懲教署增加不必要的行政措施加以防範,以保護所有在囚人士的人身安全,並確保懲教所正常運作。社會對這樣一個建基於法理或同情心的「離地」裁決所須付出的代價,是否也太大了一點?一個超乎普通人所認識的情、理之法,真不普通,是否︰此法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行」?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24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