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極需改革的公營醫療服務

極需改革的公營醫療服務

葉劉淑儀
葉劉的地球儀

   上周一(7日)「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 的結果正式公布,今年48502名申請人中,有17675人獲9間有參加聯招的大學學士學位課程取錄,當中有14606人獲派首3志願學士學位課程。浸會大學於去年11月的調查中發現,有近七成的大學生有興趣投身公務員行列,然而本屆文憑試誕生的6位狀元(考獲75**),全部都選擇了港大及中大的醫科課程,可見本地菁英對從醫可謂趨之若鶩。

 

圖為醫管局主席梁智仁在代理行政總裁張偉麟醫生陪同下,去年12月公立醫院急症室了解聖誕長假期後的服務需求壓力及人手安排情況。(政府新聞處)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公院逼爆

 

  行醫其中一項吸引年輕人的原因就是收入高且穩定。有醫生跟我說,香港對醫療的需求龐大,醫科畢業生不愁找不到工作。他們可以選擇在公私營醫院工作或私人執業,專科醫生的收入更是讓人稱羨。

 

  然而在今年夏季流感高峰期期間,多間醫院應接不暇,個別醫院內科住院病床佔用率超過100%,需要在走廊加床、向私家醫院買床位及經多渠道調動更多醫護人員照顧病人(如聘請更多兼職醫護人員、邀請醫療輔助隊人員協助照顧侯診病人等等),情況並不理想。在201755日至85日期間,有474宗成人及19宗兒童嚴重流感個案,當中337人已因病去世。我收到不少前線醫護人員的投訴,指醫管局的公營醫療服務仍有頗大的改善空間。

 

  如前段所述,醫管局在夏季流感高峰期開始,才急忙四處尋找額外人手,顯示局方面對每年均會出現的流感高峰期仍然抱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心態,缺乏長遠規劃。醫管局現時所制定的人手比例其實已不合時宜,並沒有充分考慮人口老化引致長期病患增加,對醫療團隊所帶來的壓力。

 

  據一些前線醫護人員所述,就護士及藥劑師人手而言,現時實際的人手比例(Manning Ratio)遠比醫管局定下的目標比例為高。有醫管局高層曾表示,局方不是不想增聘人手,而是因為本地醫生護士的培訓規模不足。根據食物及衛生局所提供的數字顯示,過去五年(即20122016年),持有兩所醫學院所頒授的資格而成為正式註冊醫生的人數平均每年約280名。在2011/12年度至2015/16年度,應屆於兩所本地醫學院畢業的正式註冊醫生加入醫管局工作人數平均每年約258名,可見醫管局確是已經吸納了大部分的新醫生。

 

醫生不足根源在哪?

 

  然而,這是否代表醫管局已聘用了足夠的醫生?根據醫管局的數字顯示,2016/17年度醫管局有300個醫生及600個護士空缺。其實醫生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學額在過去政府財赤時曾多次削減,後來才由2005/06學年的250個逐步回升至2016/17學年的470個。即使增加了學額,訓練一個醫生需時7年,並不能解燃眉之急。

 

  醫生要追落後固然需時,其他醫療職系如藥劑師的短缺情況卻不一樣。有藥劑業界人士向我表示,香港其實有足夠的藥劑師,但醫管局的前線職位不足,導致有很多藥劑師找不到工作。我收到不少市民的投訴,指在公立醫院取藥動輒要等數個小時。另一項我經常聽到市民抱怨的就是急症室時常爆滿。雖然急症室爆滿的情況已慢慢獲得緩,但我上星期突擊探訪三間醫院時,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屯門醫院的內科病房的確是擠滿病人的,可見醫管局的資規劃確是有問題。

 

  我和前線醫護人員見面時他們亦有其他的投訴,如指控醫管局「肥上瘦下」,將資源集中在總部,質疑管理職位為何都是由資深醫生出任等等。在醫管局做管理確是需要一點醫學知識,但是否由這麼多有專業資格、醫術高明的醫生出任?這是否一種浪費?最近在立法會的公聽會上有不少出席的醫護人員指出政府提出本港醫療人員只欠缺2600人是過時的推算。

 

聯合醫院及瑪麗醫院發生過「漏開藥物」事件。這些醫療事故極有可能是因為醫生工作量過大而引致的。

 

高效掩蓋不了醫管局臃腫

 

  大家若有留意新聞,光是今年多間醫管局旗下的醫院都出現過嚴重醫療事故。伊利沙醫院和瑪嘉烈醫院都曾發生「開錯腦」事件,而聯合醫院及瑪麗醫院則發生過「漏開藥物」事件。這些醫療事故極有可能是因為醫生工作量過大而引致的。

 

  然而,醫管局現有的運作模式非無可取之處。以美國為例,醫院的醫生只開藥單,買藥要再跑到指定的藥房,一是不方便病人,病了還要四處跑,二是這種制度製造多個利益集團,導致當地醫療成本高昂。香港的公營醫院診症配藥一站式服務,方便市民。可是等取藥時間太長,藥劑師亦自覺被矮化,他們認為他們所受的專業訓練可作更大的貢獻。

 

  曾經有外國專家指出,負責管理全港公營醫院的醫院管理局的表現算是不俗。醫管局於2016/17財政年度的經修訂的預算約為534.3億港元,要服務一個人口達740萬、人均壽命不斷增長及低稅率的大城市來說,只用了500多億已經算是相當高效。

 

  縱雖如此,從前線醫護人員及市民所提出的指控所見,醫管局已變成一個架臃腫的龐然大物到底醫管局自1990年成立以來有否進行管理及組織上的檢討?局方所擁有的資源是甚麼準則或KPI (如輪候時間、人口、個案的複雜程度等等) 去分配?總部及前線之間的資源分配是否平均?這都是一些我們需要醫管局釐清的問題。

 

推動「基礎醫療」 讓醫療專業自主

 

  新民黨區議員提出在地區層面推動「基礎醫療」服務。市民若只是患上小病,不應該讓他們在急症室等一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衛生署應積極考慮在各區設立社區診所,一則大幅縮減市民獲取醫療服務的時間,二則可有分流作用,減輕急症室的壓力。醫管局的負擔如此重,本屆政府既稱要以新思維治港,可否讓衛生署重新考慮接手「基礎醫療」服務?

 

  此外,本港多個輔助醫療專業亦需要更多專業自主。香港輔助醫療業管理局轄下有五個管理委員會,分別管理醫務化驗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物理治療師及放射技師。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五個管理委員會的主席都不是由該專業的人員出任,而是醫生和牙醫。視光師管理委員會的主席竟是一名政府化驗師。這五位主席都是由政府委任,希望政府將來能委任該專業的人士出任主席,加強這些輔助醫療專業的專業自主。

 

  立法會將於10月復會,希望到時食衛局能夠拿出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案供我們審議,申請資源改善香港的公營醫療服務。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3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