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etnet精彩內容


每3港人1個染幽門螺旋菌 可致胃癌

每3港人1個染幽門螺旋菌 可致胃癌

時事要聞

  【晴報專訊】胃癌是本港第4大癌症殺手,當中近9成患者帶有幽門螺旋菌。中大研究顯示,全球有44億人感染幽門螺旋菌,當中非洲地區的感染率高達8成,亞洲則有逾半人口受感染,即每兩人就有一名感染者。學者推算,目前本港有約3成人屬帶菌者,惟病因未明,有估計主要感染期在12歲前,由母體直接傳播。

 

 

  由中大腸胃科專家及醫科生組成的研究團隊,翻查1.4萬份醫學報告,取得62個國家或地區的幽門螺旋菌感染情況。數據顯示,感染率最高的3個國家分別是尼日利亞、葡萄牙及愛沙尼亞,而中國、日本、南韓等亞洲地區的感染率,亦超過50%。本港1993至94年的感染率為58%,但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估計,目前感染率為30%。

 

病因未明 疑母體直接傳播

 

盧先生(中)2013年確診胃炎,兩次以抗生素滅菌失敗,轉用第二線抗生素後,翌年成功消除幽門螺旋菌。旁為中大研究團隊。

 

  幽門螺旋菌是第一種被定為可致癌的細菌,會引發消化性潰瘍、胃炎及胃癌。然而,目前尚未能解釋其傳播途徑及成因。黃秀娟指,由於患者的母親多是幽門螺旋菌帶菌者,因而推斷細菌是由母體直接傳播,而主要感染期為12歲前,但由於未有研究證實以上推測,現時產檢毋須進行幽門螺旋菌檢測。

 

  黃秀娟提到,在感染率最高的非洲,不少母親會將食物咬碎後再餵給孩子,故有估計孩子進食帶菌母親咀嚼過的食物後,亦會受感染。但她指出,由於尚未證實孩子是否一定受帶菌母體感染,故並不建議孕婦在產檢時進行幽門螺旋菌檢測,而懷孕期間亦不適合接受抗生素治療。

 

常服消炎止痛藥 或易中招

 

  研究團隊又發現,本港的感染個案中,有近5成人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黃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易引致胃部潰瘍,長期服用相關藥物,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3倍;而幽門螺旋菌的潛伏期長,若無接受治療,患者可終身帶菌。她建議病人如出現上腹不適,應及早求醫;一般接受為期14天的抗生素治療後,便可徹底根治病情。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