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六四情不再】從身份認同到文化認同

岑逸飛
論盡中港台

  1989年的「六四事件」,每年世界各地都會舉辦紀念活動。如今,香港已成為亞太地區唯一有大型紀念六四的地方。香港「維園」的「六四」燭光悼念,每年都由香港支聯會主辦。今年是紀念「六四」28週年的燭光晚會,雖然燭光依舊,但出席人數為11萬,是9 年來的最低。其中原因之一,是近年香港的本土主義盛行,不少年輕人認為燭光晚會帶有「大中華情意結」,而今年香港多間大專院校也發起杯葛,對紀念「六四」有所質疑。

 

  香港大學學生會已是連續第三年缺席燭光晚會,改為舉辦《愛國情懷到盡頭,悼念燭光為何留》的論壇。另外,香港中文大學也在該日舉辦《香港中國,漸行漸遠;六四意義,從何說起》的論壇。事實上,大專學界近年認為悼念「六四」應劃上句號,建設所謂「民主中國」已不是港人的必然責任。

 

  香港年輕人有此想法可以理解。近年來年輕人對香港的管治失望,對「一國兩制」期望的心理有落差,形成對「民主中國」的看法有別,加上20多歲的年輕世代沒有親身經歷當年「六四」的情景,他們有自己的見解也很正常。而無論如何,香港是個自由社會,有關如何悼念「六四」而意見分歧,最能體現香港精神,這正是香港人各述己見的生活方式。

 

  不過,對於有學生認為不應該再悼念六四,特首梁振英則有話說。他希望因中國人「身份認同」問題而不悼念六四的年輕學生能夠深思一下,香港是中國一部分,並指出年輕學生無論怎麼想,國際社會都會看待他們為中國人。大哉斯言!要年輕人深思「身份認同」問題實不容易。「身份認同」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概念,指一個人對於自我特性的表現,以及與某一群體之間所共有觀念的表現。「身份」是自我的標籤,而建構這個標籤,可大致由種族認同、法律認同、地理認同和文化認同這四個元素構成。

 

  種族認同是建基於生物學上的遺傳﹔法律認同是通過法律,以客觀準則決定一個人的公民身份﹔地理認同是以人口調查來界定種族、以地圖來界定種族界線,以及用博物館來建立種族的歷史感和集體記憶。至於文化認同,是「身份認同」最重要的一環,因為這是建基於對同一社群中各種價值觀念的認同感,是人們擁有共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禮教習俗下耳濡目染的成果。

 

  如果說香港年輕人對中國的「身份認同」感不足,那多半與特區政府一向忽視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教育有關。而且文化認同的教育極重「身教」,以身作則,所以梁振英身為特首,也有必要對年輕人說清楚,當年(1989年)「六四」,他曾參與刊登《聯署聲明》:「深切哀悼所有壯烈成仁的北京愛國同胞、強烈譴責中共當權者血腥屠殺中國人民、向《文滙報》全體員工致崇高敬意」,那麼到今天他的立場是否有了改變?

 

  如果有變,他是否隨著時光流逝和激情的過去,開始用新的視角看待那段歷史,對當年的鎮壓多了幾分諒解?一個清楚的交代,正是一種極有效的「身份認同」教育,否則一味迴避,又如何能苛求今日香港年輕人對悼念「六四」沒有「身份認同」?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3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