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28
六月
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 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
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
推介度:
28/06/2025 - 31/12/2025
22
一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 ─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 ─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 ─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推介度:
22/01/2025 - 31/12/2025

理財不精 雞犬不寧

理財不精 雞犬不寧

林奮強
盛衰關鍵

  今天大年初十,先祝各位雞年豐盛,事事如意!當大家在比較哪間企業的開工利市最大封,筆者在此想為大家「開估」︰當三月財政年度埋數時,特區政府盈餘應該會逾900億,是鬍鬚財爺一年前估計的八倍多,足以每位港人派$12,800利市,只差20%就等於就業收入中位數!換言之,無論你年紀大小,有否工作,幾乎人人都可多個「雙糧」。

 

政府空有財政儲備,不能為市民解決生活困難,再多盈餘也沒有意義。(資料圖片)

 

  不過,過去多年,雖然每年都錄得相等於開支近30%的實際財政盈餘,不但沒有為港人帶來「逗超級大利市」的喜悅;反而留下愈來愈多的怨氣及矛盾。

 

硬件缺乏投資 通脹蠶食增長

 

  六年前,政府向每人派發6,000元,可能給市民帶來幾個星期的開心,讓大家可以換部新手機。但當公立醫院內科專科新症的初診輪候時間,在五年間增加了1倍到近50個星期,而且病床「常滿」;我們值得反思,若將當年的380億元用來建新醫院,肯定能為更多市民買來60年的安心。真正為民著想、與民同行,對社會有承擔的官員,不可能放棄投資關乎市民健康甚至性命的社會硬件,反而用來買極短期的零落掌聲。

 

  來屆政府若不糾正理財哲學,重新聚焦以民為本,積極投資經濟、教育,滿足社會需要,也為年輕一代把握發展機遇、把長遠的稅基做大做穩;那麼在亞洲這個全球最高增長地區,香港勢將被同區更積極有為的對手打垮,全民福祉也就「係咁先」。

 

  當掌管經濟、財政、土地發展大權於一身的官員,沒有適當投資社會經濟硬件,把香港「生意」的規模做大做精,致令今天樽頸處處,供不應求,市民、顧客不但得不到一貫的高質服務,而且令價格飛升,受苦的最終還是百姓。

 

樓價持續飛升 未能增加供應

 

  應投資在香港的不投資,反而把盈餘投在國際股票債券上,整體後果慘不忍賭。上屆財爺的九年任期間,外滙基金只錄得15%的總回報,跑輸同期的35%通脹,實質回報是負20%!本來,在這9年間家庭收入中位數增加了46%,應令市民開顏,但經35%的通脹蠶食後,每年實質增長只得1.2%。當中受苦最大的,莫過於要租住私樓的家庭,和正儲錢買樓的年輕人,前者面對私樓租金同期飛升65%,遠高於一般通脹,令他們的購買力不升反跌。勞動付出與收穫成反比,市民覺得生活逼人,亦因此中產家庭也沒有生兒育女的打算。

 

  自置居所是唯一可以防止加租之苦的方法。但可惜,無論中產家庭或年輕夫婦多努力工作,他們的收入都遠遠落後於像坐火箭升空,上升了176%的樓價。難怪市民會覺得努力工作的成果,只是生活質素下降、劏房蔓延、社會不公義、「有樓」和「無樓」者的資產懸殊、置業「靠父幹」、做「樓奴」、地產霸權、官商勾結……等指控。土地短缺不止令社會分化,亦增加了服務業的成本︰寫字樓租金暴漲70%,當然吃掉中小企業的收入,更令全港僱主將本來可加給員工的薪水交給了業主。

 

  所以,雖然很「老套」,但今天的眾多社會經濟問題,根源還是土地!須知道,香港的通脹有近一半源自住宅和商業租金。試想想,若我們在九年前便著手造地,力控租金升幅和通脹,同樣46%的收入增加,面對10%(而不是35%)的通脹,市民實質感受到的加薪幅度便有天淵之別!舉另一個例,若一個退休人士在過去六年,用積蓄投資股票,即使賺到4%的年回報,也只是僅僅跟通脹打和;試想像,若同期的通脹不是4%而是1%,擁有流動資產的長者便可以輕鬆地照顧自己的退休生活。當通脹長期高企,最痛苦的莫過於靠積蓄過活的退休長者—幸好過去幾年總算有「長者生活津貼」這個重要扶貧措施,為長者帶來及時雨。

 

  當財政儲備投資跑輸通脹達20%,以今年三月將逼近10,000億的儲備推算,我們等於輸掉2,000億的回報,規模之大足以支持20萬個公屋單位!更甚者,即使今天我們取回這2,000億的回報,也已經追不回九年前便應該建的醫院、公屋、商場、寫字樓,以及本應屬於我們的美好未來。作為2010年起「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小組」及2013年改組為「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的主席,上屆財爺實應及早對症下藥,作出反應;而不是為自己連續七個財年、年年都錯估盈餘三成的「政績」沾沾自喜。

 

只懂保守節流 財策淪為空談

 

  現今的香港社會和經濟,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投放更多的資源,以後更會隨著人口老化而可能倍增。面對這個情況,我們起碼有三種策略︰

 

  一、今天盡力儲蓄和節流,日後有需要時,便用儲備應付;

 

  二、把握市場上已出現的各種結構性機遇,加快發展經濟,長期增加政府收入;

 

  三、進行「防患於未然」的社會投資,讓今天增加的開支,為我們免卻日後更大筆、更長遠的負擔。

 

  舉個例,若政府加強健康生活教育,令退休人士更懂照顧自己;增加社區設施,幫助我們的長者保健得宜,體魄強壯,減低他們患病住院的頻率/時間,便等於為政府節省緊急醫療(acute care)的重大開支。更重要的是,令長者身體健康、安享退休生活,對他們自身及家人,可謂無價之寶的回報。

 

  若以一間企業來打比方,作「儲蓄及節流」選擇的,是個「出納員」的想法,就是只看着今天錢箱有多少現金,來決定明天用多少錢。但真正具前瞻性、有遠見、精於策略的「財務總監」(CFO),肯定不會只是盲目儲錢,也會走另外兩條路。他會因應將來的龐大開支,今天便著手擴充有賺錢能力的生意,長久增加收入;同時作出投資,推出能增加營運效率的政策,以求長期節省更多成本。

 

  無論如何,當香港的土地和勞動力都已經完全就業及飽和,便代表我們的經濟早已達容量極限,受制樽頸。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增加容量的投資,無論匯率、息率、環球經濟環境如何波動,對香港而言都是穩賺不賠的項目,令全港700萬人,全民受惠。以賣地為例,香港私樓單位平均面積在過去20年只能原地踏步,由經濟及人口結構帶來的強勁剛性需求完全被擠壓,所以今天在港何處賣地也有強烈承接。

 

休養生息失效 莫再蹉跎歲月

 

  公帑來自納稅人,當然應「用在刀口上」;因此,公共投資也應「投到樽頸上」。例如,作為「起動九龍東」計劃一部分的啓德新發展區,住宅地皮自2013年起陸續推售,每呎地價在兩年半間躍升一倍!當一個全無名牌效應、無往績可尋的新區,地價都有如此表現,便充分反映了土地需求極為龐大,根本完全「唔憂賣」。

 

  另一個例子,是近日剛通車的南港島線,把來往中區與南區的車程縮短近1小時,讓苦候鐵路多時的南區居民有更多時間,不論是陪伴家人還是工作賺錢,都是實際利民的回報。除此之外,這個本來欠缺生氣的舊工業區,還因鐵路開通而全面活化,多了幾間五星酒店、工廈被活化成初創企業孵化器(如Gensis);又例如,今個月截標的鴨脷洲前駕駛學院地全海景地皮,市場估值逾100億,這一切都充分反映,因鐵路開通帶來的增值,肯定比政府在該區的基建投資高數以十倍。

 

  亦正因如此,只要政府「順市而行」,把握市場已經充分引證的機遇,加快造地,增加物業供應以控制通脹,便可以讓700萬人的購買力大幅增加,人人都感受得到;另一方面,控制商業租金升幅,亦可以讓更多跨國公司落戶香港,令它們不用擔心一旦兩年租約到期,就被大幅加租,甚至被迫搬遷。這樣對香港的財政長遠可持續性、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和上流力等,都大有裨益。那麼為甚麼堅持我們要忍受實質「勁負」回報的外國證卷投資,而忽略人人受惠的香港基礎投資?

 

  今天回首,過往一段時間政府沿用最懶惰、最「hea」的「休養生息」策略,已經被證明全盤失敗。香港只有少數人感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大眾反而被通脹和租金的壓力迫得難以喘息,看不到有解決辦法,愈來愈覺得前路是條絕路,更有些人喊著要移民。若有人說「休養生息才是唯一出路」,恐怕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指鹿為馬。

 

  不論下任特首是誰,其施政的重中之重就是徹底明白、並精於公共理財及經濟民生的互動,否則今夕是雞年、或是狗年,我們都會面對同一厄運!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26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