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立即重新載入

查看更多「香港好去處」精彩內容

22
一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 ─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 ─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 ─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
推介度:
22/01/2025 - 31/12/2025
09
十月
紅磡香港體育館|林子祥 x 葉蒨文《白頭到老WE ARE ONE世界巡迴演唱會 – 香港站》 紅磡香港體育館|林子祥 x 葉蒨文《白頭到老WE ARE ONE世界巡迴演唱會 – 香港站》
紅磡香港體育館|林子祥 x 葉蒨文《白頭到老WE ARE ONE世界巡迴演唱會 – 香港站》
推介度:
09/10/2025 - 13/10/2025

成都歸來看香港:城市規劃

成都歸來看香港:城市規劃

林超英
觀自然•觀香港

  古人「五嶽歸來不看山」,我反其道而行,成都歸來後,多了看自己的家——香港,今次談城市規劃。

 

  上月在成都閱報,頭版報道成都政府剛啟動了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的公眾諮詢(註1),無獨有偶,目前香港政府也在進行《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2030+》)的諮詢(註2),剛好讓我們對比思考。

 

(一)國際化城市

 

  成都的最新定位是「國家中心城市」,因此也同時是「國際化城市」,規劃當局把這個說法演譯為「居民在成都即可感受國際化大都會的…生活品質」,以及很具體的「15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概念,市民可以在家居附近得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社區服務、包括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商業服務等,焦點放在城中生活的「人」。

 

  至於香港,《香港2030+》也談「亞洲國際都會」概念,雖然有談「宜居」,但是開宗明義非常強調「提高競爭力」(《香港2030+》「我們的期望」),諮詢的終點是未來「策略增長區」和運輸配套的空間分布,焦點十分明顯放在「為經濟增長提供足夠土地和空間」(《香港2030+》元素2),不是說《香港2030+》完全不談市民生活,但是着墨比重相對很低。

 

「發展」一定等於「興建房屋」? 

 

  兩套思路南轅北轍,一邊重「人」,另一邊重「經濟增長」,差異極大,直覺上成都比香港更貼近人民生活。

 

(二)文化

 

  今次成都規劃最觸動我的地方,是規劃當局明言放下過往對經濟增長的執着,改為高度強調以成都自身的深厚歷史文化為依歸,藉「獨特的文化魅力,塑造有全球識別性的文化形象」,把成都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城市具有歷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和世界視野的廣度,方為世界級的都會,成都在這三方面條件優厚,也懂得利用,很有作為。

 

  至於香港的規劃諮詢文件,反覆強調「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香港2030+》元素3),淺白地說是:必須增加土地去配合經濟持續增長,整個規劃對「經濟增長」執着如昔,完全沒有醒覺新時代的世界和香港市民已經出現了價值轉移,增長不是社會存在的目的,生活與文化才是。文件中沒有以文化為題的章節,只在「元素1」裏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才見到「文化」兩個字,基本上「文化」的概念在香港的規劃是缺席的。

 

  城市規劃沒有文化內容,恐怕只會引申出沒有文化、沒有靈魂的城市,豈是我們香港人所樂見的下場?

 

(三)城市規模

 

  落到較具體的規劃,我十分欣賞成都的三個指導理念:「以水定人,以地定城,以氣定形」。以水定人,指接受資源承載力(尤其是水)為底線,控制人口規模,不容無節制的增長,帶來資源不足的風險。以地定城,則以保障生態安全為前提,控制城市規模,防止城市無序蔓延。以氣定形,即構建通風廊道讓城市中人也能感受自然的氣息。總體來說,突出以硬性措施管制「城市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穩固城市發展格局。

 

  概括地說,成都的規劃工作,接受地理、氣候和自然的物質限制,不作脫離現實的空想,深刻反映以科學為基礎的精神,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反觀香港,前任行長官在毫無理論基礎下,提出所謂「進步發展觀」,即經濟增長不斷的思維,反映滲透香港社會的傳統想法,今次諮詢文件雖然聲稱「以可持續發展」為總規劃目標,但是緃觀全份文件,顯然把「發展」演譯為「增長」,包括經濟、人口、城市土地、運輸網絡等,而不見對香港自然環境承載力的根本性客觀討論,只見追求「增長」的主觀願望,不顧香港面積的剛性限制和山與海的實質存在,硬要設想人口不斷增加和擴大城市佔地規模,結果文件中對未來城市的想像,出現違反地理條件、孤懸海上的「策略增長區」和相連的橋樑和隧道等,這些建設逆天行道,市民無可避免必須付出不合理的天價,是莫須有的財政負擔。

 

世上誰人會笨到在海中央興建所謂「都會核心區」?! 

 

  成都與香港的規劃互比,香港這邊顯得特別不科學。

 

(四)反思、改變

 

  是時候香港社會放下數十年來習慣了的「增長」迷信,正視香港邊界不能擴、山海不宜動、自然資源不足等客觀事實,認真評估本地的承載力,科學地訂定未來人口和城市開發規模,然後才談需要怎樣的政策、措施,以及城市格局和空間框架去配合。

 

  此刻的《香港2030+》規劃諮詢,早已理下必須增加土地面積的結論,不過我相信這是基於錯誤的前設。鼓勵大家自行思考,及時向政府提出你的意見,千萬不要以為一定有人為你代言!

 

有關《香港2030+》的詳細材料,可參考以下文件:

http://www.hk2030plus.hk/tc/document/2030+Booklet_Chi.pdf

 

發表意見,可電郵:enquiry@hk2030plus.hk

 

註1 2016年10月29日新華網:「成都謀劃大都市區 城市總體規劃向公眾徵詢意見」  

註2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網站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View comment ...View 11 comment ...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
香港好去處